春蚕到死丝方尽用来比喻什么赞美的是什么精神
李商隐是晚唐的一位诗人,他的很多诗都被选入了小学跟中学课本。春蚕到死丝方尽这句话出自他的《无题》一诗,现在多用来赞美老师这个行业。
春蚕到死丝方尽用来比喻什么赞美的是什么精神?
“春蚕到死丝方尽”赞美的是:无私奉献的精神,多用来形容教师。这句诗最先是诗人抒发对爱人的思念之情,“丝”字与“思”谐音,全句是说,自己对于对方的思念,如同春蚕吐丝,到死方休。后用来比喻无私奉献的精神。
春蚕到死丝方尽的下一句是什么?
蜡炬成灰泪始干。
这两句话的意思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燃尽成灰时像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
这两句话诗人只用两个比喻就圆满地表现了复杂的心理状态,表明他的联想是很丰富的。“春蚕”句首先是人的眷恋感情之缠绵同春蚕吐丝绵绵不尽之间的联想,又从蚕吐丝到“死”方止而推移到人的感情之生死不渝,因此写出了“到死丝方尽”,使这一形象具有了多种比喻的意义。
春蚕到死丝方尽原诗:
《无题》
唐代: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春蚕到死丝方尽的感悟: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诗词,以春蚕和蜡炬为比喻,形象地描绘了奉献和牺牲的精神。春蚕,以其无尽的丝织出了生命的篇章,蜡炬,燃烧自己,照亮了前行的道路。
春天里,蚕宝宝开始默默地吐丝,将生命中的一切美好,一丝不苟地编织成绚丽的绫罗绸缎。它的丝,如同它的生命,只有到最后一刻才结束。它不遗余力地奉献,将美丽留给了人间。正如那些为理想和信念付出的人,他们无私地奉献,用生命的丝织出美丽的未来。
而蜡炬则以其短暂而耀眼的光芒,照亮了漆黑的夜空。它燃烧自己,将光和热无私地奉献给世界。它的泪,是它生命的见证,只有当它燃烧殆尽,化为灰烬时,它的泪才会干涸。正如那些无私奉献的人,他们以生命为烛,照亮了前行的道路,燃烧自己,点亮了别人的生活。
这句诗词所蕴含的哲理是深远的。它告诉我们,生命的价值在于奉献和牺牲,只有当我们像春蚕一样无私地付出,像蜡炬一样燃烧自己,我们才能在生活中留下深深的印记。在奉献和牺牲中,我们不仅成就了别人,也成就了自己。
在生活中,我们应当学习春蚕和蜡炬的精神,以无私的奉献和无畏的牺牲去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生活的舞台上留下深深的烙印,像春蚕一样织出绚丽的绫罗绸缎,像蜡炬一样照亮前行的道路。
春蚕到死丝方尽的作者是谁?
李商隐。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溪(谿)生,又号樊南生,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焦作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今河南郑州荥阳市),晚唐著名诗人,和杜牧合称“小李杜”,李商隐又与李贺、李白合称“三李”,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李商隐是晚唐乃至整个唐代,为数不多的刻意追求诗美的诗人。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以《锦瑟》为代表)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唐文宗开成二年(837年),李商隐登进士第,曾任秘书省校书郎、弘农尉等职。因卷入“牛李党争”的政治旋涡而备受排挤,一生困顿不得志。唐宣宗大中末年(约858年),李商隐在郑州病故,葬于故乡荥阳。也有人说他葬于祖籍地怀州雍店(今河南沁阳山王庄镇)之东原的清化北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