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端
当前位置: 91开学网

 > 

知识点

 > 

作文范文

 >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出自范仲淹的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出自范仲淹的

2024-01-22 15:33:54 222浏览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的后半句是“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一句是初中理解性默写类型题中的常考内容。你知道这一句出自于课本上的哪篇文章吗?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出自范仲淹的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出自北宋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的译文:

在朝为官,就应当忧心于平民百姓。

全文如下: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的段落分析:

这一段是全文的重点,即古人所谓“结穴”。“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提出理想化了的“古仁人”用以否定上两段所写的“迁客骚人”,这是第一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具体地写出“古仁人”不同于“迁客骚人”的宏大抱负,回答了前面的“何哉”,这是第二层。“噫!微(非)斯人,吾谁与归?”这是第三层。作者含蓄地、但也明确地表示了他的态度:他是把这样的“古仁人”作为学习的榜样的。虽然没有提“以物喜”“以己悲”的“迁客骚人”,实际上是把他们否定了,而那种感慨系之的语气,更加强了否定的力量。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的创作背景:

庆历新政失败后,范仲淹贬居邓州。昔日好友滕子京从湖南来信,要他为重新修竣的岳阳楼作记,并附上《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一口答应,但是范仲淹其实没有去过岳阳楼。庆历六年六月(即1046年6月),他挥毫撰写的著名的《岳阳楼记》一记叙文,都是看图写的。

范仲淹的介绍: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大中祥符八年(1015),范仲淹27岁,考中进士。天圣三年和五年(1025—1027)他先后上疏,要求改革吏治。

范仲淹曾遭到三次贬逐。天圣七年(1029),范仲淹上疏要求章献刘太后还政于年已20岁的宋仁宗,朝廷为之震动,他被贬为河中府通判。明道二年(1033),范仲淹上疏反对宋仁宗废郭后,又被贬。景佑三年(1036),范仲淹知开封府,向仁宗献百官图,指斥吕夷简任人唯私,升迁不公,被贬职饶州。宋人笔记《续湘山野录》说,范仲淹三次被贬官,每贬一次,当时的人称“光”一次,第三次称之为“尤光”。人们认为其“光彩”之处在于不顾自身荣辱安危,为国家摆脱困境。

岳阳楼记的理解性默写考题:

1、《岳阳楼记》中描述“古仁人”的阔大胸襟的句子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岳阳楼记》中由“古仁人”的阔大胸襟和高尚道德而得出的论断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3、《岳阳楼记》中借鸟欢鱼跃描绘晴明之景的句子是“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4、《岳阳楼记》中范仲淹赞扬滕子京政绩的句子是“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5、《岳阳楼记》中从时间角度描写岳阳楼景象的句子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6、由“四面湖光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这副对联,你能想到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两句话“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7、《岳阳楼记》中,表达作者远大政治抱负的警句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8、《岳阳楼记》中与“进亦忧,退亦忧”相照应的语句(或表明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语句)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9、《岳阳楼记》中,作者写“迁客骚人”登楼之“喜”的语句(或与“喜”相照应的语句)是“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10、在《岳阳楼记》中,作者探讨古人悲喜不受客观环境和景物的影响,也不因个人得失而变化的人生最高境界的句子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