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得广厦千万间出自哪首诗
“安得广厦千万间”一句词就描写出了当时国家的风雨飘零。这句词也别后人所称赞和欣赏,而整首诗也被收录进中小学的语文课本中。诗人把抑郁顿挫的情感寄托在这首诗里,传达出人生的哲理感。
安得广厦千万间出自哪首诗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译文
八月里秋深,狂风怒号,狂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池塘和洼地里。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抢东西,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我嘴唇干燥也喝止不住,回来后拄着拐杖,独自叹息。
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像墨一样黑,深秋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下来了。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觉姿势不好,把被子蹬破了。一下雨屋顶漏水,屋内没有一点儿干燥的地方,房顶的雨水像麻线一样不停地往下漏。自从安史之乱之后,我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
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开颜欢笑,房子在风雨中也不为所动,安稳得像是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所吹破,我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
简析
这是一首充满愁情的豪放诗。作者的茅屋刚造好不久,不料八月一场秋风破屋,大雨接踵又至,诗人长夜难眠,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诗歌。诗写的是自己的数间茅屋,表现的却是忧国忧民的情感。
前五句,写风吹茅草,茅屋被掀,诗人万分焦急。接下来五句,写群童抱茅而去,自己因“老无力”而望“童”兴叹,无可奈何。中间八句,写屋破又遭连夜雨,面对漫漫长夜,诗人的困苦遭遇无以复加。最后四句,直抒感慨,表达了诗人美好的愿望和高尚的情操。
杜甫在这首诗里描写了自身的痛苦,通过描写他自身的痛苦来表现“天下寒士”的痛苦、社会的苦难和时代的苦难。杜甫这种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感、迫切要求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千百年来一直激动着读者的心灵。
创作背景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于公元759年左右,是唐朝灾荒时期的产物。当时,唐朝正值安史之乱后的战乱时期,国家政治动荡、经济凋敝,加之自然灾害频发,造成了严重的饥荒和人员流亡。而杜甫本人在这个时期也遭受着困顿,家境贫寒,漂泊在外,居无定所。此时,他在荒凉的草地上搭起了一间简陋的茅屋,生活十分艰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正是杜甫在茅屋中感叹生活之苦、命运之堪以及对故国前途的深深忧虑的作品。全诗以悲愤之情对比茅屋之贫破和美好的自然景色,表达了他对国家危机和自身遭遇的感慨和思考,是唐代诗歌的经典之作。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汉族,河南巩县(今巩义)人。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杜工部等,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