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端
当前位置: 91开学网

 > 

知识点

 > 

诗词大全

 > 

马之千里者的之是什么意思

马之千里者的之是什么意思

2023-12-27 16:41:49 682浏览

千里者和伯乐的道理相信大家不陌生,这是唐代韩愈的《马说》一文中所讲的故事,也揭露了一个深刻的社会现实,“千里马”只有遇到了“伯乐”,才有机会成为大众所熟知的“千里马”。今天让我们回顾一下伯乐与千里马的历史渊源。

马之千里者的之是什么意思

马之千里者:能日行千里的马。之,助词,附着在其他词汇、词组,或是句子上,作为辅助之用。此句“马”和“千里者”是部分复指关系。马之千里者出自唐代韩愈的《马说》。

《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译文: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被发现。可是千里马虽然世代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因此,虽然有不少好马,却只能在马夫手中受糟蹋,最后接连不断地死在马厩中,而不能以千里马著名。

那些千里马,一顿往往要吃尽一石小米。可是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只是像对凡马一般饲养它。于是,那些好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本领,可是吃不饱,力气不足,他们的骨力特长因此不能表现出来,这样,即使想与凡马一般也不可能,哪里还能叫它日行千里呢?

驾驭时不能顺其本性,喂养时又不能给料充足,使它充分发挥才能。马虽然哀鸣,人却一点不懂得它的意思,还拿着马鞭,煞然介事地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的不能识得千里马啊!

全文共分三层意思:

第一层:说明了认识马的重要性,“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就点明了首先要有伯乐,千里马是由伯乐发现的。接着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说的是千里马经常都有,而伯乐却不会经常来发现千里马。所以千里马常常被埋没。

第二层:是说不识马就不能饲养马。虽说是马有千里的能力,然而饲养者不能够适应马的生活,因此不能发挥马的才能。

第三层:不识马的人,使用马、饲养马的方法都不对,听到马的嘶鸣也不知道马的意思,于是发出慨叹:“鸣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难道说真的没有马吗?其实是不知道,不去发现马罢了。

文章用识马说明了识别人才的重要性。通篇没有一个字提到人才,只讲马,以千里马和伯乐隐喻人才和识别人才,来说明要善于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和使用人才,并且了解人才的意愿。

“伯乐”是指识马者,拿到今天来说就是指人事部门和有关领导;“千里马”说的是有才能的人才。

韩愈出生于唐代,这篇文章是一篇说理性的散文,通过这篇文章,让我们知道唐代当时就存在着有才能的人没有被发,或者是没有被用于适当的位置,所以作者写这篇文章提醒当权者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发现人才和选拔人才,以利于使用人才。

两千多年沿袭下来,各朝各代仍然会出现人才被埋没的现象。时至今日,我们的社会制度和用人制度与封建社会完全不同,但是选拔人才和使用人才之理尽同。因此,在我们当今社会里有同等重要的作用。发现人才,正确使用人才,对国家、社会亦或是企业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创作背景:

《马说》写于贞元十一年(795年)至十六年(800年)之间。当时韩愈初登仕途,不得重用,曾经三次上书宰相请求,表达自己的志向,见解和主张,都是三番五次推诿,待命一月有余,仍然得不到重用,由于几次登门拜访无果,便辞去了官职。尽管如此,韩愈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再加上朝中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才能之士不受重视,郁郁不得志。

练习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祗:只,仅

(2)骈死于槽枥之间  骈:并列

(3)一食或尽粟一石  一食:吃一次

(4)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且:犹,尚且

(5)安求其能千里也  安:怎么

(6)策之不以其道  策:马鞭,这里是动词,用马鞭驱赶

(7)策之不以其道  道:正确的方法

(8)食之不能尽其材  材:才能、才干

(9)执策而临之  临:面对

2、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同“饲”,喂

(2)才美不外见 “见”同“现”,表现

3、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词语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

(1)其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代词,代指千里马)

其真无马邪(表示加强诘问语气)

其真不知马也(表示推测,恐怕)

(2)之 

奴隶人之手(结构助词,的)

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的标志,无实义)

(3)能 

虽有千里之能(才能)

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

(4)而 

而伯乐不常有(连词,表转折)

执策而临之(连词,表顺承)

4、说说作者借千里马表达了什么观点,寄寓了怎样的情感。

作者借千里马表达了“有了伯乐,才能发现人才”的观点,并指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亦即人才常有,而善于发现和选用人才的伯乐却不常有。这寄寓了作者对人才遭屈辱、被埋没的感慨、悲愤之情。

5、这篇短文仅100余字,多次提到“千里马”,却不显得啰嗦。作者提到“千里马”的方式有哪几种?各具有怎样的效果?

①直称。如“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正面提及,表述严正。

②暗称。如“故虽有名马”“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表述委婉,虽不直呼其名,而意在其中。

③代称。如“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这些句子中的“其”“是”“之”等代词,都是指称千里马的,表意简洁含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