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师采药去是什么意思
言师采药去是《寻隐者不遇》中的一句诗,这首诗唐代贾岛的代表作,在这首诗中,明明三番问答,至少须六句方能表达的,贾岛采取了以答句包含问句的手法,精简为二十字。
言师采药去是什么意思?
言是回答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童子回答说他的师傅去深山里采药去了。
言师采药去全诗及翻译:
第一句:松下问童子。
译文: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
第二句:言师采药去。
译文:他说,师傅已经去山中采药了。
第三句:只在此山中。
译文: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
第四句:云深不知处。
译文:可是林深云密,不知他的行踪。
言师采药去全诗注释:
1、寻:寻访。
2、隐者:隐士,隐居在山林中的人。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隐居在山野之间的人。一般指的是贤士。
3、不遇:没有遇到,没有见到。
4、童子:没有成年的人,小孩。在这里是指“隐者”的弟子、学生。
5、言:回答,说。
6、云深:指山上的云雾。
7、处:行踪,所在。
言师采药去全诗赏析1:
一首小诗,写出了隐者的风范、禅者的风度、作者的解悟,读来自然流转、空灵飞动。诗歌写的是一个生活细节:山中寻隐者时与小童的问答。
未见隐者,自不写隐者本人,甚而不写其居处、不写其环境,实际上连行踪亦未写出。顺着小童的回答,我们放眼望去,青山满目,白云缭绕,每一处都像是有师的踪迹,而每一处又没有师的身影。
就在这是与不是之间,师与青山、与白云仿佛已化作了一体,打成了一片。尽管你没见着他,但却不能说无;尽管你已知道了他,但你却又捉摸不到。所谓“羚羊挂角,无迹可求”,就是这可知可感而不可凑泊的境界。
言师采药去全诗赏析2:
茫茫秦岭,幽幽终南。排排青松之下,贾岛终于来到隐者居住的地方。不巧,隐者不在,家中只有一位年少的学童。贾岛不甘,问其师傅干啥去了。童子回答,采药材去了。贾岛再问,哪里采药去了?童子说,就在这座山里。贾岛心中不禁再次生出希望,不过,“云深不知处”。放眼望去,白云悠悠,连绵的山峦一直伸向远方,哪里能找到隐者的踪影?
几问几答,希望顿生顿灭。寻友小事,却写得一波三折,隽永有味;隐者不能相遇,本应失望遗憾,可是,看那青松翠绿、白云卷舒、童子活泼,非但没有消沉之意,反显得诗情画意,情趣盎然。
苏轼说,王维“诗中有画”,观贾岛此诗,又何尝不是呢?
清代黄叔灿在《唐诗笺注》里评价道:语意真率,无复人间烟火气。
以隐者之笔,抒隐者之意,半僧半俗的贾岛,或许,也算得上是一位隐者吧。
言师采药去全诗相关习题:
1、寻隐者不遇这诗歌以()的手法表达向童子问的几个问题。分别是()、()、()这几番问答逐层深入,表达了诗人()的起伏。
答案:寻隐者不遇这诗歌以(寓问于答)的手法表达向童子问的几个问题。分别是(问童子师傅在哪里)、(问在哪里采药)、(问准确位置在哪里)这几番问答逐层深入,表达了诗人(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的起伏。
2、诗歌写郁郁青松、悠悠白云有何作用?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案:用青松、白云衬托隐者品格的高洁;抒发了诗人对隐者的钦慕之情和没遇到隐者的怅惘之情。
言师采药去作者简介:
贾岛(779-843),字阆仙,唐代范阳(今北京市附近)人。青年时代作过和尚,法名“无本”。他曾自称:“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是个苦吟诗人。曾传说他初至京城时,在驴背上思考“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诗句中的“敲”字,是用“推”字好,还是“敲”字好,一边吟诵,一边用手作推、敲的动作,不觉闯进京兆尹韩愈出行时的仪仗队里,竟被抓了起来。经他说明原因,韩愈沉思了一会,告诉他说:“敲字好”。后人因称斟酌字句,反复思考为“推敲”。贾岛得韩愈赏识,遂还俗,后来做过长江(今四川蓬溪县)主簿。他诗歌的主要特点是清奇古僻。但一些小诗,不事雕琢,质朴自然,又是另一种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