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端
当前位置: 91开学网

 > 

知识点

 > 

英语语法

 > 

风一更雪一更中的更是什么意思

风一更雪一更中的更是什么意思

2023-12-27 16:40:36 1185浏览

“风一更,雪一更”,“更”是指时间,旧时夜里的一种计时单位,每更大约两小时。出自清代纳兰性德的《长相思·山一程》。主旨是描写将士在外对故乡的思念,抒发了情思深苦的绵长心情。

风一更雪一更中的更是什么意思

风一更,雪一更:即言整夜风雪交加也。更:旧时一夜分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更字的使用,将时间和气候联系在一起,让人们能够更好地感受到自然的变化和时间的流逝。同时,更字也用于表达其他方面的变化,比如人事变迁,社会进步等等。总之,更字是一种简洁、生动、富有想象力的表达方式,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感受到时间和环境的变化。

《长相思》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译文:

山涉水走过一程又一程,将士们马不停蹄地向着山海关进发。夜已经深了,千万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

帐篷外风声不断,雪花不住,声音嘈杂打碎了思乡的梦,而相隔千里的家乡没有这样的声音啊。

赏析:

“山一程,水一程”,写出旅程的艰难曲折,遥远漫长。词人翻山越岭,登舟涉水,一程又一程,愈走离家乡愈远。这两句运用反复的修辞方法,将“一程”二字重复使用,突出了路途的漫漫修远。“身向榆关那畔行”,点明了行旅的方向。词人在这里强调的是“身”向榆关,那也就暗示出“心”向京师,它使我们想到词人留恋家园,频频回首,步履蹒跚的情况。“那畔”一词颇含疏远的感情色彩,表现了词人这次奉命出行“榆关”是无可奈何的。

下片侧重游子思乡之苦,交代了深夜不眠的原因。换头写景,“风一更 雪一更”,突出塞外狂风骤雪的荒寒景象。这是以哀景衬伤情,风雪载途,行者乡思更烈。叠用两个一更,突出塞外卷地狂风,铺天暴雪扑打帐篷经久息的情景;也从一个侧面写出了天寒地冻之夜,人之辗转难眠的状态。聒碎乡心梦不成呼应上片的夜深干帐灯一句,直接回答了深夜不寝的原因。一“聒”字,突出了风雪声响之巨;且极具拟人味,仿佛这风雪也通人心似的,彻夜念叨着故园的人事,让人心潮起伏。聒碎乡心,用的是夸张手法,形象地表现了一夜征人尽望乡的愁肠百转的心态。故园无此声,交代了梦不成的原因:故乡是没有这样的连绵不绝的风雪聒噪声的,当然可以酣然入梦;而这边塞苦寒之地,怎比钟灵毓秀之京都,况且又是暴风雪肆虐的露营之夜,加之乡心的重重裹挟,就更难入梦了。结尾这一句直截地表达了征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之意。

背景:

纳兰性德不仅能文,也能武。纳兰性德成为进士时年仅二十出头,康熙爱其才,又因纳兰出身显赫,家族与皇室沾亲带故,故被康熙留在身边授三等侍卫,不久后晋升为一等侍卫,多次随康熙出巡。还曾奉旨出使梭龙,考察沙俄侵边情况。

因平定蕃乱,康熙帝决定出关东巡,祭告奉天祖陵,康熙二十二年(1683),纳兰性德作为御前一等侍卫扈从随行,这首词就写于羁旅途中。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纵观整首诗,短小简单,没有太多的表现手法,只是单纯的白描,朴素自然,却有着壮观的塞外景象,同时又传达出缠绵的乡愁别绪。笔墨不着一字思乡,却尽得思念之风流。

纳兰性德简介:

家庭背景

纳兰性德(1655年—1685年),清朝著名词人,叶赫那拉氏,满洲正黄旗人。家庭出身显赫,其曾祖父金台吉是叶赫部首领,姑奶孟古哲哲是皇太极生母。他的父亲是康熙朝权臣纳兰明珠,母亲是英亲王阿济格家五格格。纳兰性德是个含着金钥匙出生的满洲达贵。

个人简介

纳兰性德自幼饱读诗书,文武兼修,十七岁入国子监,被祭酒徐元文赏识(徐元文后来官至翰林院掌院学士、文华殿大学士、左都御史,同时也是顾炎武的外甥)。纳兰性德十八岁考中举人,次年成为贡士。康熙十五年(1676年)殿试中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纳兰性德曾拜徐乾学(徐元文的弟弟、殿试探花,官至左都御史、刑部尚书)为师。纳兰性德中进士那年,其父明珠也被康熙提拔至相位,任武英殿大学士。

短暂仕途

纳兰性德成为进士时年仅二十二岁,此时的康熙比他年长了一岁,均处血气方刚的年龄段。康熙爱其才,又因纳兰出身显赫,家族与皇室沾亲带故,故被康熙留在身边授三等侍卫,不久后晋升为一等侍卫。这是清代侍卫中第一等,品级属武职正三品。由上三旗子弟中才武出众者充任,掌管廷宿卫以及随扈皇帝之事。由此可见,这纳兰性德不仅才思灵敏,武技上也不是泛泛之辈,这两点正是康熙所看重的。他多次随康熙出巡,还曾奉旨出使梭龙,考察沙俄侵边情况。

文学造诣

在纳兰性德中进士之后,拜徐乾学为师。在名师指导下,他主持编纂了一部儒学汇编——《通志堂经解》,深受康熙赏识。他还把自己熟读经史的见闻感悟整理成文,编成四卷《渌水亭杂识》,当中包含历史、地理、天文、历算、佛学、音乐、文学、考证等等知识,表现出相当广博的学识和爱好。

寄情诗词

康熙十三年,纳兰性德与两广总督卢兴祖之女卢氏成婚。三年后卢氏因难产去世,纳兰的悼亡之音由此破空而起,成为《饮水词》中拔地而起的高峰,后人无法超越。纳兰性德二十四岁时将词作编选成集,名为《侧帽集》,又著《饮水词》。后人将两部词集增遗补缺,共349首,合为《纳兰词》。传世的《纳兰词》在当时社会就享有盛誉,被文人学士高度评价。

英年早逝

天妒英才,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春,纳兰性德抱病,而后一病不起。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五月三十日溘然而逝,年仅三十岁。

纳兰性德其词有清丽婉约之美

时人将纳兰性德的词合为《纳兰词》。《纳兰词》在当时就广受欢迎,文人学士也高度评价,“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他的词,清新隽秀,深受好评。试举几例:

《浣溪沙》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这是对妻子卢氏的悼亡之作。由景入情,情景相生。借西风、黄叶,生出自己孤独凄凉和深切思念之情;继由思念亡妻之情,生出对亡妻在时的生活片断情景的回忆;最后由两个生活片断,生出无穷的遗憾。景情互相生发,互相映衬,一层紧接一层,虽是平常之景之事,却极其典型,生动地表达了作者沉重的哀伤与思念。

《木兰花·拟古决绝词柬友》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霖铃终不怨。

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这首词表面借一个女子的口吻,抒写被丈夫抛弃的幽怨之情,实则写与友人的决绝之情。“闺怨”只是一种假托,这“闺怨”的背后,有着深层的痛楚。

《画堂春》

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

浆向蓝桥易乞,药成碧海难奔。若容相访饮牛津,相对忘贫。

采用了中国诗词用典时暗示的力量,纳兰容若有意让词意由“饮牛津”过渡到“牛衣对泣”的典故,他生于富贵之家,现在用“相对忘贫”之语,无非说如果他若能同她相见,一个像牛郎,一个像织女,便是做睡在牛衣中的贫贱夫妇,他也满足。全词直抒胸臆,落落大方,将一段苦恋无果乃至悲痛终生的感情完美呈现,丝毫没有其他爱情词中小女人式的委婉,表达了词人纵然无法相守也保留着一线美好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