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端
当前位置: 91开学网

 > 

知识点

 > 

名人名言

 >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出自谁之口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出自谁之口

2023-12-15 18:13:57 3189浏览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是一句古语,出自于古代一位著名丞相之口。这句话在如今仍具备一定的教育意义,启示着我们自我反思。相信你一定能从接下来的这篇文章里学到东西,让我们一起来看下吧!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出自谁之口

“不为良相,即为良医”出自北宋名相范仲淹之口。

范仲淹(989年10月1日-1052年6月19日),字希文。祖籍邠州,后移居苏州吴县。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

范仲淹幼年丧父,因母谢夫人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读及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权知开封府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宋夏战争爆发后,康定元年(1040年),与韩琦共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的方针,巩固西北边防。对宋夏议和起到促进作用。西北边事稍宁后,宋仁宗召范仲淹回朝,授枢密副使。后拜参知政事,上《答手诏条陈十事》,发起“庆历新政”,推行改革。不久后新政受挫,范仲淹自请出京,历知邠州、邓州、杭州、青州。皇佑四年(1052年),改知颍州,在扶疾上任的途中逝世,年六十四。宋仁宗亲书其碑额为“褒贤之碑”。后累赠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魏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至清代以后,相继从祀于孔庙及历代帝王庙。

范仲淹文武兼备、智谋过人,无论在朝主政、出帅戍边,均系国之安危、时之重望于一身。他领导的庆历革新运动,虽只推行一年,却开北宋改革风气之先,成为王安石“熙宁变法”的前奏。其文学成就也较为突出。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由来:

宋代范仲淹到祠堂求签,问他能否当宰相,签词说不可。他又求了一签,心想“如果不能当宰相,愿意当良医”,签词又说不可。他长叹“不能为百姓谋利造福,不是大丈夫一生该做的事。”

之后,有人问他,大丈夫一生为什么不为良相就为良医呢。他说,“要普济万民,只有宰相能做到。有才学的大丈夫,固然期望能辅佐明君治理国家,造福天下,哪怕有一个百姓未能受惠,也好像自己把他推入沟中一样。现在签词说我当不了宰相,要实现利泽万民的心愿,莫过于当良医。如果真成为技艺高超的好医生,上可以疗君亲之疾,下可以救贫贱之厄,中能保身长全。身在民间而依旧能利泽苍生的,除了良医,再也没有别的了。”

儒家思想主导的社会,人们信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但科举入仕,那也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不是人人都能考取的。元代戴良说的好“医以活人为务,与吾儒道最切近”。医者仁心,医者医药可以救人,经世致用,契合了儒家治国平天下的主张。可见,除了良相,还有良医,是文人大丈夫首选的两条出路。这就是“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由来。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寓意:

第一,把中医与入朝为官列为同等地位。能入朝为官,当然可以参政议政,治国平天下;如果不能入朝为官,那么就做一名良医,也可以活人无数,救治百姓出疾苦水火,可以治未病造福于黎民。可见古代人们对中医的重视程度之高。

第二,古代中医的医学理论体系与原理与治国理论是相通的。尤其是古代中医在给人治病过程中全程所运用“整体大局”和“团队协作”原理,这是中医独有的理论体系,是得天独厚的。这也正是现代医学所无法理解的。

第三,古代中医理论和实践,是最接地气的。古代中医用望、闻、问、切四诊手段来诊病,结合自然、气候、地域运用中医独有的原理来施治。不用依靠任何仪器设备。就是用了,也是聋子耳朵——摆设。因为这些先进的现代仪器设备,根本完成不了中医独有的四诊和中医原理所需要的诊断。中医是中国独有的,延续几千年的经验学科,也是优秀的宝贵的文化遗产,绝不能失传!老祖宗也不会答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