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冰是哪个朝代的
李冰大约生活在公元前305年到公元前235年,也就是战国时期。李冰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学家和蜀郡太守,在其任期中,兴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其中最大的工程,是举世闻名的都江堰,两千多年来,他理所当然地得到了人民的敬仰、爱戴和深深的怀念。
李冰是哪个朝代的
战国时期。
人物生平
李冰,战国时期的水利家,对天文地理也有研究。秦昭襄王末年(约公元前256~前251年)为蜀郡守,在今四川省都江堰市(原灌县)岷江出山口处主持兴建了中国早期的灌溉工程都江堰,因而使成都平原富庶起来。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李冰曾在都江堰安设石人水尺,这是中国早期的水位观测设施。他还在今宜宾、乐山境开凿滩险,疏通航道,又修建汶井江(今崇庆县西河)、白木江(今邛崃南河)、洛水(今石亭江)、绵水(今绵远河)等灌溉和航运工程,以及修索桥,开盐井等。他也修筑了一条连接中原、四川雅安市名山区派出所与云南的五尺道。老百姓怀念他的功绩,建造庙宇加以纪念。北宋以后还流传着李冰之子李二郎协助李冰治水的故事。
建在都江堰渠首的二王庙是老百姓对李冰父子治水伟业的纪念。其中的碑刻多是对灌区水利工程维护的技术要领。而每年的清明时节,当地的居民都会在二王庙举行祭祀活动和开水(岁修完工后放水)典礼。李冰现代已成为都江堰灌区老百姓所崇拜的神灵,而与水有关的宗教活动则加强了在灌区管理中政府与用水户之间的联系。
李冰籍贯之争:蜀地人还是中原人?
到了东汉,班固的《汉书》才有“李冰”这一全姓名,然籍贯、家庭信息全无,仅有“凿离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中”的简略介绍。此前,学界关于李冰的籍贯,大致存在四种观点:蜀人或蜀地羌人、山西解州郊斜人、蜀王后裔以及不详。
第一种观点是20世纪50年代末,历史学家蒙文通认为《华阳国志·蜀志》所载“汶山为天彭阙,号曰天彭门,云亡者悉过其中”是原始宗教巫师的说法,并由此判定李冰是蜀族之人。历史学家任乃强后又进一步将这一观点明确化,认为李冰是“蜀族阳平上地区生长的人”。
但水利专家、巴蜀文化研究专家冯广宏从时间背景、李冰的天文地理观念以及李冰变牛与江神相斗的因果关系三个方面,对这两条史料提出了质疑,认为李冰是“依靠军功步步提升的秦人”。
《李冰传》也传达了李冰是秦人的观点。书中写道,四川省文史研究馆陶元甘馆员认为∶李冰是秦国人,这才符合历史现实。因为秦国从孝公任用商鞅变法以来,厉行“明功赏、招军士”的政策,即使是皇亲国戚,如果没有军功,绝不可能给他们任何爵位和头衔。
李冰的前任,像司马错、张若这些人,都是秦国赫赫有名的军将,因而才能攀升到郡守一级的高位。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如果说李冰是本地蜀人或氐羌,没有任何战功表现,光靠高档朋友的推荐,凭走门路就继张若担任郡守,那根本是不可能的事。
所以结论只有一条——李冰是中原人氏,他以“楚·晋”出身而入秦,应该与司马错、张若一样,凭着扎扎实实的战功,才登上蜀郡守的宝座,没有其他因素可以替代。
李冰与都江堰:
当时秦国攻占巴蜀,蜀国成了秦国的蜀郡。蜀郡地处平原,盛产粮食,有岷江穿流而过,成了秦国四处征战的军粮供应地。公元前280年,秦将司马错沿岷江而下,出兵楚国,不想到了楚国的商喻,粮草得不到供应,军队难以前行。原来,当时军备资源都在成都,军队需要的粮草,必须要从成都走一段陆路才能到岷江码头。交通不便,使得军队在作战中难以及时地补充粮草,维持战斗力。于是司马错产生一个想法:更改岷江河道,使它经过成都。
公元前272年,秦昭王任命李冰为蜀郡郡守,改道岷江的重任也随之落到了他的头上。李冰先用了三年多的时间考察岷江水情,希望既能把岷江江水安全地引入成都,又能防止堤坝坍塌,发生洪灾。公元前270年,他终于制定出一套完整的治水方案:要想把岷江水引入成都,首先必须修建一个既能引水,又能防止发生洪泄的水利工程。
岷江是长江最大的支流,从雪山滚滚而下,水势湍急,而且旱年无水,洪年泛滥。李冰治水的关键,就是选择好治水工程的位置,这是整个工程的成败所在。李冰做了多方面的实地勘察以后,最终选择了山地和平原的临界点。这个地方是岷江的咽喉,锁住了它,就等于锁住了岷江江水。
都江堰是世界上现存最悠久的无坝引水工程,发源于大雪山的岷江沿着四川盆地倾斜的地势,冲积成成都平原,使成都平原南部免除洪涝之苦,北部旱地得以灌溉,并获舟楫之利。历经2000多年,至今仍发挥作用。
有了方案,李冰开始召集民工,着手修建。
这时,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出现了:要想把岷江水引入成都,必须要经过一座尖山玉垒山。玉垒山挡住了江水东去的路,凿开玉垒山,江水才能进入成都。没办法,李冰只好凿石开山。
开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那时候还没有火药,不可能用火药炸开缺口,只能用锤子日积月累,一点一点地凿。但是,要想劈开一座大山,用人力凿至少要三十年时间,而秦国不可能等三十年以后再去攻楚。于是李冰想到一个办法,他先在岩石中间凿一个深槽,再往里面放进大量的木柴,点火烧石,石头遇高温开始发红、膨胀,这时候再把冰凉的江水浇在滚烫的石头上,石头热胀冷缩,全部爆裂开,然后民工再登上岩石,斧敲锤凿。这样一来,工程的进度大大加快了。八年以后,李冰终于带领民工们凿开一个二十米宽、四十米高、八十米长的缺口。这个缺口看上去像一个瓶子的开口,于是李冰给它取了个名字“宝瓶口”,把凿出来的这一堆石头称为“离堆”。
李冰之所以要打开这么一个缺口,把岷江江水东引,除了要让它改道成都以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只有把岷江水分流到东边,才能减少西边江水的流量。这样西边江水少了,不再泛滥,东边也有了江水,不再干旱,这是治水的重点。
完成了这一步,李冰开始把岷江江水引入“宝瓶口”。他又用了四年时间,让民工把卵石塞进竹笼内,再用渡船运到江心,投入江中。卵石越积越多,把岷江江水分成两部分,这样岷江就有了内外两个分流,内江是改道成都的引水河,被迫流入“宝瓶口”,外江就是岷江原来的河道。这个拿卵石筑成的分水堰,露在岷江外面的堰头部分,远远看上去像个大鱼的嘴巴,所以也被取了一个名字,叫“分水鱼嘴”。
岷江的江水被一分为二,由于东边的内江又窄又深,西边的外江又宽又浅,所以,枯水季节,大部分的河水就进入河床底的内江,使成都不致缺水,产生旱灾;水量大的时候,多出来的水就流入了江面较宽的外江。这种设计使江水可以自动分配,很好地调节了内外两江的水量,既防止了干旱,又防止了泛滥。
为了更好地保证两江的水量平衡,李冰又在“分水鱼嘴”和“宝瓶口”的中间,建了一个溢洪通道“飞沙堰”。“飞沙堰”也是用竹笼装卵石筑起来的,是一个较低的大坝。堰顶修到合适的高度,当内江的水超过“宝瓶口”能承担的流量时,多出来的水就会从“飞沙堰”翻过去,自行溢到外江,确保了成都平原不会受到水灾的侵害。而“飞沙堰”之所以叫做“飞沙堰”,是因为它还有“飞沙”的功能,岷江水从雪山携带砂石滚滚而下,如果流入内江就会堵在“宝瓶口”。有了这么一道工序,水流再下来的时候,会在这里激起一道漩涡,水中的砂石就会顺着水势被抛入外江。
有了“宝瓶口”、“分水鱼嘴”和“飞沙堰”这三道程序,到了公元前256年,李冰用了十四年时间,终于把都江堰建起来了。为了保证都江堰的良好运行,李冰还定下了维护制度。他修建都江堰的时候,在“宝瓶口”分流出来的内江河床埋了一个石马,规定每年枯水的季节都要清理河床,清理淤泥的时候,要清理到石马的位置。同时,每年还要调整“飞沙堰”的高度,使它既能飞沙又能分洪。李冰定下来的维护制度,直到今天还在使用着。
都江堰建成以后,岷江内江的水滋润了成都平原,百姓们纷纷开挖大小河道,使用岷江江水灌溉农田,成都成了蜀郡的富庶之地。当初,秦王下令让李冰修建都江堰,是为了攻打楚国,为秦军送粮草用的,没想到无心插柳,反而造福了一方的黎民百姓。百姓们为了纪念李冰和协助他的儿子,在都江堰的渠首修建了二王庙,每到清明时节,都会到庙里祭祀;每年的维护工作做完后,也会到庙里举行放水典礼——李冰成了都江堰灌区百姓心目中的神灵。
李冰的轶事:
拜访大师:李冰在年轻时,曾拜访水利大师尸子,虚心请教治水之道。尸子见李冰诚恳求教,便将治水秘籍《水土保持术》传授给了他。从此,李冰开始在水利领域崭露头角。
父子同治:李冰的父亲李冰曾任秦国蜀郡守,负责治理岷江。李冰继承父亲的事业,父子俩携手共创都江堰水利工程,为成都平原带来了福祉。
猪嘴神兽:在都江堰建设过程中,李冰遇到了一头神奇的神兽——“猪嘴兽”。传说这只神兽能预测洪水,并保护人民免受水患之苦。李冰得知此事后,便将猪嘴兽的形象雕刻在都江堰鱼嘴分水堤上,以保佑人民平安。
破石显灵:在修建都江堰时,李冰遇到了一块巨大的石头,挡住了渠道。李冰亲自下河破石,经过艰辛的努力,终于将石头击碎。传说这块石头破碎后,显露出了一尊石像,酷似李冰。人们将其视为李冰显灵,加以膜拜。
岁修八字真言:李冰在治水过程中,总结出了八字真言:“深淘滩,低作堰”。这八个字成为都江堰岁修的原则,代代相传。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都江堰都要举行岁修祭祀仪式,纪念李冰的功绩。
功绩传世:李冰的事迹不仅在国内广为流传,还受到了国外学者的赞誉。例如,美国著名历史学家、汉学家罗伯特·克雷斯在其著作《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将李冰评价为“世界水利工程史上最伟大的工程师之一”。
对李冰的评价:
都江堰的建设是为了解决战国秦国面临的农业发展问题,特别是巴蜀地区的水利困境。李冰的工程计划包括了一系列重要的工程,如破山、分水堰、飞沙堰等,这些工程不仅解决了岷江的泥沙和水流问题,还改善了灌溉和排洪的效率。其中,"四六分水"的原理,被视为古代工程学的杰作,因为它巧妙地保证了夏季和冬季的农田灌溉和排洪,展现了智慧与技术的结合。
李冰的性格特点也在都江堰的建设中得以体现。他坚韧不拔,充满决心,毫不妥协。在面临重重挑战和困难时,他不曾动摇,而是坚信工程的重要性,继续推动着工程的进展。这种坚韧不拔的性格特点是他成功的关键之一,也是都江堰能够经过历朝历代的维护保养仍然有效的原因之一。
除了李冰的工程成就,他还有丰富的兴趣和爱好。他热衷于学习古代文化和历史,尤其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他的深厚知识使他在工程领域脱颖而出,同时也赋予他对待工程的独特视角。李冰热衷于书法和文学,这些爱好不仅丰富了他的个人生活,也为他的工作注入了灵感和创造力。
在都江堰建设的过程中,李冰也面临着重重挑战。从工程技术的角度来看,他必须解决岷江泥沙的问题,设计适当的分水系统,确保夏季和冬季的灌溉和排洪,这些都是巨大的挑战。此外,政治上的压力也不容忽视,因为他需要在秦国的政治体制下推动这一庞大工程的进展。然而,李冰的坚定决心和出色的领导能力使他成功地克服了这些挑战,将都江堰变成了一项令人赞叹的工程奇迹。
李冰留下了许多名言和格言,其中最著名的是他对工程的坚定信仰:"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这句话传达了他对水利工程的重要性的理解,也反映了他的坚韧性格。他的名言激励着后人不断追求卓越,为国家和社会作出更多贡献。
都江堰的建设不仅仅是一项工程,它是古代智慧的结晶,也是古代劳动人民的奇迹。它的影响延伸至今,成为中国水利工程史上的杰作,为后代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李冰的成就和个人背景也成为了后代工程师和领导者的榜样,激励着他们在各个领域追求卓越。
总而言之,李冰是中国水利工程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坚韧性格、出色的工程才能以及对古代文化的深刻理解使他成为都江堰这一工程奇迹的创造者。他的成就和影响延续至今,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鼓励我们追求卓越,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