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端
当前位置: 91开学网

 > 

知识点

 > 

英语语法

 > 

刘邦鸿门宴故事简介

刘邦鸿门宴故事简介

2023-12-13 17:24:00 363浏览

鸿门宴这个词相信很多人,甚至小朋友都不陌生,但对于一些小朋友来说可能只知其意,不知道他背后到底有着什么样的故事,那么,今天就带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历史的真实故事,分析一下其中的人物形象,便于大家更加形象的记忆这个经典故事。

刘邦鸿门宴故事简介

项羽得知刘邦入了关中,大怒,立刻回师咸阳,在函谷关外守候,范增已觉出刘邦必成大器,便命项羽设下“鸿门夜宴”一心诛除刘邦,项伯竟顾念和张良故人之情,向刘邦大军报讯,刘邦不得不去。

鸿门宴当日,范增早已布下天罗地网,定要把刘邦人头留下,谁知刘邦竟以一跪化解了项羽之怨恨,加之樊哙相助,安然逃脱。

项羽和范增设计杀刘邦的理由

第一个理由是曹无伤派人去楚营告发刘邦刘邦有不轨行为。曹无伤本是刘邦军营的人,他告发自己的老板刘邦足以证明他是一个见风使舵、投机取巧的小人。最后曹无伤的投机取巧没有半点奏效,反而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当刘邦从鸿门宴逃脱回到霸上之后,回来第一件事,就是杀了曹无伤这个吃里扒外的小人。

第二个理由是范增向项羽分析了刘邦入关之前贪财好色,入关之后却安顿百姓和收敛起昔日的贪婪本色,说明刘邦有大志,所以必须除掉刘邦。这点说明,谋士范增的情报工作确实做得很到位,而且通过刘邦的各种表象看到刘邦内心的想法和本质,证明范增眼光独到和洞察力极强。

鸿门宴人物形象分析

《鸿门宴》人物形象:刘邦:能屈能伸,善于应变,善于纳谏,知人善任。圆滑狡诈,细心机警。项羽:骄傲自大,刚愎自用,自大无谋,寡谋轻信,沽名钓誉,缺乏远见。《鸿门宴》是汉代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创作的史传文,出自《史记·项羽本纪》。文章叙述的是秦朝灭亡后(公元前206年)两支抗秦军队的领袖项羽和刘邦在秦朝都城咸阳郊外的鸿门举行的一次宴会。

《鸿门宴》全文以刘邦赴项营请罪为核心,连同赴营以前和逃席以后分为三个部分,以曹无伤告密、项羽决定进攻始,以项羽受璧、曹无伤被诛终,按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能否安然逃席两个问题逐层展开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形象生动鲜明,组织周密严谨,语言精练优美。

刘邦鸿门宴故事启示

1、团队精神决定事业成败。

在鸿门宴上,刘邦集团和项羽集团的表现可谓截然不同,先看刘邦集团,首领英明果断,知人善任;谋士张良算无遗策,壮士樊哙英勇无畏;整个集团配合默契,一心一意,文官出谋,武将出力。再看项羽集团,首领优柔寡断;谋士范增智谋过人,能够看准时机;壮士项庄勇猛过人,按说这样的团队组合有勇有谋,应该能成就大事,但团体还有一个吃里爬外的项伯,不仅事先泄漏机密给敌人,还在关键时刻护着敌首,使一个绝妙的计划功败垂成。两相对比,项羽最后落败也在情理之中了。

2、成大事者绝不能优柔寡断。

项羽、刘邦当时兵力悬殊,如果项羽下狠心,灭了刘邦也不是没有可能。然而项羽太过于轻信他人,曹无伤向他告密说刘邦想要在关中称王,他立刻火冒三丈,第二天就要去攻打刘邦。可是项伯回来替刘邦说好话,项羽听了又犹豫不决了。刘邦在鸿门向他道歉,三两句好话哄得项羽立刻又把刘邦当兄弟,还告诉他是曹无伤告密挑拨的。正是因为他的犹疑不定和不合时宜的心软慈悲,导致了后来在鸿门宴上丧失了几次杀刘邦的最佳时机。项羽所表现出来的优柔寡断、妇人之仁都是成大事者之大忌。机遇就像是流星,稍纵即逝,“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尤其是在王权争夺、朝代更替的关键时刻,考验的就是帝王将相的判断能力、决断能力和非凡的魄力。

3、从古到今忠诚令人敬,不忠令人恨

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可是人们在生活中真是防不胜防。曹无伤是刘邦军中左司马,刘邦攻破关中先入秦地后,他可能凭借自己的小聪明,感觉项羽势力强大,于是到项羽处告密,说刘邦要自己称王。惹得项羽大怒,立即起兵要灭了刘邦。刘邦也绝然没有想到,他的手下会莫明其妙地突然给他挖一大坑,几乎将他埋了。同样,项羽身边也藏着一个吃里扒外的奸细—项伯,这可还是他是亲叔父,得知项羽要攻打刘邦后,立马巅巅地跑到张良那里透露了绝密消息,甚至在自己的救命恩人张良的生命已不被伤害的情况下拼命去保护敌首刘邦,真是令人不可思议。人心是世界上最复杂的东西,它会随着时间、环境、机遇的改变而改变,飘忽不定、令人琢磨不透,难以判定和捕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