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超投笔从戎故事概括50字
说到班超,人们都会想到一个成语,就是“投笔从戎”。“投笔从戎”这则成语意为扔掉手中的笔,转而去从军为国。比喻弃文从武,保家卫国的大无畏精神。
班超投笔从戎故事概括50字:
班超是东汉一个很有名气的将军,他从小就很用功,对未来也充满了理想。有一天,他正在抄写文件的时候,写着写着,突然觉得很闷,忍不住站起来,丢下笔说:大丈夫应该像傅介子、张骞那样,在战场上立下功劳,怎么可以在这种抄抄写写的小事中浪费生命呢!
傅介子和张骞两个人,生在西汉,曾经出使西域,替西汉立下无数功劳。因此,班超决定学习傅介子、张骞,为国家奉献自己。后来,他当上一名军官,在对匈奴的战争中,得到胜利。接着,他建议和西域各国来往,以便共同对付匈奴。朝廷采取他的建议,就派他带着数十人出使西域。在西域的三十多年中,他靠着智慧和胆量,度过各式各样的危机。
投笔从戎出自哪本书?
投笔从戎出自《后汉书·班超传》:“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
意思是:“大丈夫没有别的志向谋略,总应该效法傅介子、张骞立功在异域,以取得封侯,怎么能长久地与笔墨纸砚交道呢?”
投笔从戎给我们的启示:
这个典故启示我们,一个人的理想决定了他的高度,一件事情,如果连自己都没有想要去取得成功,那这件事情怎么可能做成呢?燕雀安知鸿鹄之志,鸿鹄翱翔于蓝天之上,尽情高飞,领略了美丽的风景。但是燕雀没有远大的理想,能够飞到树上就已经很知足了。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一个人有了明确的目标和远大的理想,才会有攻坚克难的毅力和砥砺前行的动力,才不会安于“猪栏的理想”。
这个典故还启示我们,人生选对适合自己的路,才有可能施展自己最大的能力,最终达到成功。
班超简介:
班超(32年-102年)是中国东汉时期的一位重要将领和探险家,他的生平事迹和功绩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班超出生于一个读书人家庭,他的父亲班彪是一个知名的学者和官员。班超从小就有进取心和军事才能,常与兄长班固一起探讨时局。在汉明帝时期,他加入了官府,开始了他的职业生涯。
班超的第一个重要功绩是在明帝永平十六年(73年),他被任命为假司马,率领一支小部队进攻伊吾卢城(今新疆哈密),成功地打败了当地的匈奴军队,使汉朝得以控制该地区。此后,他被派往西域,负责管理当地的军事事务。
在西域,班超展现出了非凡的才智和勇气。他利用当地的局势,采取灵活的外交手段,成功地使多个西域国家归顺汉朝。其中最著名的是他在永元三年(91年)成功地使鄯善国归顺。在此过程中,他巧妙地利用了鄯善国的内部矛盾,以极小的代价实现了汉朝的目标。
班超的另一个重要功绩是在永元九年(97年),他派遣部下甘英出使罗马帝国,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与罗马帝国的直接接触。虽然甘英最终未能到达罗马帝国,但他的出使为后来中西方的交流和贸易奠定了基础。
班超在西域工作了近30年,他的功绩不仅在于军事上的胜利,更在于他对西域的深入了解和卓越的外交才能。他为汉朝开拓了疆土,扩大了影响力,促进了东西方的交流和贸易。班超的事迹也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传奇故事,被后人称为“班超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