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端
当前位置: 91开学网

 > 

知识点

 > 

读书笔记

 > 

朱熹的观书有感

朱熹的观书有感

2023-11-29 17:16:20 324浏览

朱熹是南宋最博学的哲学家、教育家和学者,程朱理学最有代表性的人物,被后人尊称为朱夫子。他写了一首《观书有感》的诗词,流传至今,有九百多年了。

朱熹的观书有感

观书有感二首

其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其二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白话译文

其一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

要问为什么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

其二

昨天夜里江边涨起了阵阵春潮,巨大的舰船轻盈得如同一片羽毛。

向来行驶要白费很多推拉力气,今天却能在江水中央自在地顺漂。

赏析其一

这是一首典型的说理诗。表面上写田园风景,实际是暗示一个道理。此诗先写平静的水塘犹如一面新打开的镜子,上面浮映着各种光和影像,显得十分清澈透亮。接着自问自答,这方水塘何以如此清澈呢?原来它不是一潭死水,有不断流动的水源,给水塘注入了生机,使它免于暗淡浑浊。其实,诗人要表达的是读书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诗作以源头活水比喻学习要不断读书,不断从读书中汲取新的营养才能天天向上。学生在读书时要克服浮躁情绪,才能使自己的内心清澈如水。读者在享受诗的韵味中默默地接受了教育和启发,这就是哲理诗的特色及高明之处。成语“源头活水”便出自此诗,多用来比喻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赏析其二

第二首诗借助形象喻理。它以泛舟为例,让读者去体会与学习有关的道理。 “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其中的“蒙冲”也写作“朦艟”。因为“昨夜”下了大雨,“江边春水”,万溪千流,滚滚滔滔,汇入大江,所以本来搁浅的“蒙冲巨舰”,就如羽毛般那浮了起来。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说往日舟大水浅,众人使劲推船,也是白费力气,而此时春水猛涨,巨舰却自由自在地飘行在水流中。诗中突出春水的重要,所蕴含的客观意义是强调艺术灵感的勃发,足以使得艺术创作流畅自如;也可以理解为创作艺术要基本功夫到家,则熟能生巧,驾驭自如。这首诗很可能是作者苦思某个问题,经过学习忽然有了心得后写下来的。

背景介绍

公元1196年(庆元二年),为避权臣韩侂胄之祸,朱熹与门人黄干、蔡沈、黄钟来到新城福山双林寺侧的武夷堂讲学。应南城县上塘蛤蟆窝村吴伦、吴常兄弟之邀,到该村讲学,为吴氏厅堂书写“荣木轩”,并为吴氏兄弟创办的社仓撰写了《社仓记》,还在该村写下了《观书有感二首》,这是组诗的第二首。

作者简介

朱熹,字元晦(1130—1200),是我国历史上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

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朱熹生于尤溪县。14岁时父病逝,寄居崇安五夫。19岁时,以建阳籍参加乡试、贡试。荣登进士榜。他一生为官九年,先后担任同安县主簿、知江西南康军、湖南潭州知州、两浙东路常平茶盐公事、焕章阁待制、侍讲(皇帝的老师和顾问)、知福建漳州等职。庆元六年(1200年)十一月初九,逝世于考亭,归葬于建阳唐石里(今黄坑镇)大林谷。

他一生刚正不阿,无意仕途。平生致力于著书立说、创办书院、讲学传道,是我国继孔孟之后的一代宗师。如果说孔子是中国早期儒学的权威代表者的话,那么朱熹则是中国后期儒学的集大成者。他著的书被元、明、清三朝代定为开科取士的必读之收;他的哲学观点影响我国封建社会末期长达600多年时间;迄今仍对中国传统优良文化的发展起到承先启后和无可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