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端
当前位置: 91开学网

 > 

知识点

 > 

读书笔记

 > 

贺敬之的生平简介

贺敬之的生平简介

2023-11-29 17:15:52 4366浏览

贺敬之这个名字大家应该很熟悉,他是现代著名诗人和剧作家。我们从小都会学习古代诗人的作品,当然也不能忽略近代的一些优秀人物传达的思想。所以,赶快让我们再来认真了解一下贺敬之这个人物吧。

贺敬之的生平简介

贺敬之,当代著名诗人、剧作家。曾创作中国第一部新歌剧《白毛女》,获1951年斯大林文学奖,是中国新歌剧发展的里程碑。

他1924年生于峄县(今枣庄),1938年流亡到湖南、四川。193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于1940年到达延安,入鲁迅艺术文学学院学习、工作。这时期的主要创作收入后来出版的《并没有冬天》《乡村的夜》等诗集中。1943年后写了《南泥湾》《翻身道情》《七支花》等歌词和《栽树》《周子山》(与人合作)等秧歌剧。1945年与丁毅等集体创作了歌剧《白毛女》。抗日战争胜利后,在华北解放区工作。先后出版了《笑》《朝阳花开》等诗集及秧歌剧《秦洛正》等。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他以豪迈的激情和惊人的才华创作了《回延安》《放声歌唱》《三门峡歌》《十年颂歌》《“八一”之歌》等广为传颂的优秀诗歌,出版了《贺敬之诗选》《回答今日世界》《贺敬之诗书集》等著作。

贺敬之作品的思想艺术特色

1、深情饱满的情感

贺敬之的诗歌作品以深情饱满的情感著名。他在《西去列车的窗口》中写道:“在人间的长河里,我是幸福的一滴水。”这种对生活的深情赞美和感慨,使得他的诗歌充满了情感的力量和感染力。无论是写爱情、友情还是亲情,贺敬之都能将情感倾注于诗歌之中,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到他的饱满情感。

2、时代精神的把握

贺敬之的诗歌作品也表现出了对时代精神的深刻把握。他在《桂林山水》中写道:“桂林的山水,醉人的画卷;心中的祖国,充满着生机和希望。”这首诗通过对桂林山水美景的描绘,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时代发展的信心。这种对时代精神的把握和对祖国的深情挚爱,使得他的诗歌具有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3、意象新奇鲜活

贺敬之的诗歌作品在意象的选取和运用上独具匠心。他在《回延安》中写道:“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飘扬在山冈;革命的熔炉里,锤炼着革命的钢。”这里的意象鲜活新奇,将革命的热情和理想寄寓于具体可感的意象之中,使读者在阅读时更能产生共鸣和情感共振。

4、富有韵律美的语言

贺敬之的诗歌作品在语言上具有独特的韵律美。他在《放声歌唱》中写道:“大地的儿女啊,用你的歌声,为祖国的春天唱出赞歌。”这首诗的语言简洁明快,节奏明快流畅,使得诗歌在表达情感的同时,也具有了音乐般的韵律美。这种韵律美使得贺敬之的诗歌更加易于传唱和流传。

5、文化传承与民族特色的体现

贺敬之的诗歌作品还充满了对文化传承和民族特色的体现。他在《回延安》中写道:“延安的灯火啊,是我灵魂的灯塔;指引我前行,照亮我人生的路。”这首诗通过对延安灯火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描绘,表达了对革命传统的敬仰和继承,同时也体现了他对民族文化的深厚感情。

总的来说,贺敬之的诗歌作品以深情饱满的情感、对时代精神的深刻把握、鲜活新奇的意象、富有韵律美的语言以及对文化传承和民族特色的体现等艺术特色著称。这些特色使得他的诗歌作品在中国现代诗歌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并对读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无论是在情感的表达、时代的把握、语言的运用还是在文化传承等方面,贺敬之的诗歌作品都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艺术财富。

贺敬之的故事

1、一拳打落富家子弟的白面鸡蛋饼

贺敬之少年时期在北洛村私立小学读书。教书的老先生发现他头脑灵活,学习认真,予以特别的关照,保持了良好的成绩。但家中的生活却越来越困难,每天早晨上学,他都饿着肚子。一个家里富裕、成绩较差的同学,依仗财势,底气不小。一次,他居然举着白面鸡蛋饼,在贺敬之眼前晃来晃去地炫耀,还冷嘲热讽地说:“学习再好有什么用,吃得上这个吗?”贺敬之被激怒了,满脸通红,一拳将他的白面鸡蛋饼打落在地!

2、《白毛女》树立我国新歌剧发展的里程碑

1942年毛主席发表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对贺敬之文学创作产生巨大的影响。贺敬之认为:《讲话》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艺纲领。他积极投身农村、部队,进行锻炼,汲取丰富的民间文艺营养。

1944年,鲁讯艺术学院院长周扬收到《晋察冀日报》记者林漫托人带来的“白毛女”故事草稿,请他审阅。周扬审阅后,极为重视,主张创作剧目,向当年的“七一”献礼,成立了创作组,贺敬之负责剧本写作。

在小窑洞里执笔写作剧本的时刻,贺敬之的心潮随着剧情的发展,好像时而平缓、时而激荡的延河水,或为喜儿的悲惨命运,眼里流泪;或为财主狗腿的丧失人性,胸燃怒火……他沸沸扬扬、浩浩荡荡的激情,飞洒在稿纸上,生动地反映了“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将鬼变成人”深刻主题,在鲁讯艺术学院礼堂进行了彩排,当地农民观看后情不自禁地失声痛哭!

《白毛女》为中国首部革命现实主义大型新歌剧,经久不衰,在全国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还被译为多种外文在许多国家上演,在国际上赢得了崇高声誉,荣获1951年斯大林文学奖。

3、《回延安》的问世

1956年3月,贺敬之陪同时任团中央书记的胡耀邦,回延安参加西北5省青年工人造林大会。在将要举行的联欢晚会上,要求他出个节目,他答应以信天游的方式写诗。此时此刻,生活了六年、赋予他坚定革命信仰的延安,再次浮现眼前。他在窑洞里时而流泪,时而歌唱,时而写作,以至通宵达旦。结果感冒了,嗓子失音,没有在晚会上演唱。后来,稿子被陕西人民广播电台工作人员拿去;接着,在《延河》杂志发表。此作正是著名长篇抒情诗《回延安》。《回延安》酣畅淋漓地抒发对延安母亲炽热的赤子深情,感染过千千万万读者,至今依然具有顽强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