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伯箫简介及作品
吴伯箫的散文在上一世纪60-90年代备受推崇。各种教科书及散文选本都收录有他的作品。但是对于现在的小孩子来说,可能已经不认识他了。所以请还不认识和了解吴伯箫的人赶快看过来,这篇文章带大家熟悉一下这位优秀的散文家和教育家。
吴伯箫简介及作品
吴伯箫(1906年3月13日-1982年8月10日),原名熙成,1906年3月13日出生于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吴花园村,当代著名的散文家和教育家。
1924年夏师范毕业后,开始文学创作。在京报副刊发表《白天与黑夜》《塾中杂记》等文,发表在《京报》《晨报》上。代表作品有《羽书》《马》《北极星》《出发集》等。
吴伯箫《灯笼》作品赏析
《灯笼》的作者吴伯箫在回忆童年生活的篇章里,流露着爱国主义的情感。爱国主义是对祖国的一种深厚感情,是一个民族的一种神圣美好的心理情感,蕴藏于每个公民的感情世界之中。这种情感集中表现为:对养育自己成长的祖国山河、文化、历史的热爱;关心祖国的前途和命运,把个人的命运同祖国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及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和为祖国的独立富强而英勇献身的精神等。我们每个人都要做一个爱国的人。
吴伯箫的散文体现出3个特质
第一:朴实无华的文风,善于在平淡中发现美
吴伯箫散文写的都是小事。即便《马上的思想》这样写朱德总司令的散文,也没有对朱德形象清晰伟岸的描述,只是把他当做一个被士兵爱戴的、语言亲切的“普通人”。这与杨朔、魏巍、刘白羽,秦牧等人截然相反。杨朔写了很多诗化散文,但也写过《三千里江山》这样的战斗小说,杏花春雨的诗意与金戈铁马的诗意是紧密相连的;魏巍描写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并肩战斗,主题何其宏大?刘白羽热情讴歌祖国的大好河山,云蒸雾缭,有气吞山河之景象。秦牧纵横古今,感叹大千世界之变化。他们的描写都非常具象,让人感到一种“大”的气魄。但在吴伯箫这里,你看不到太多情绪激昂的描述,他仅仅是描写“一辆纺车”,“一座菜园”,“一间窑洞”,一次参观鲁迅故居的经历。《菜园小记》里的菜园何其平凡,简直找不到任何出奇之处,但在平淡中却有一种生活的真正滋味:“暮春,中午,踩着畦垄间苗或者锄草耕,煦暖的阳光照得人浑身舒畅,新鲜的泥土气息,素淡的蔬菜清香,一阵阵沁人心脾。”“蒜在抽薹,白菜在卷芯,芫荽在散发出脉脉的清香,一切都使人感到一种真正的田园乐趣。”
真正的生活与田园乐趣,必定是平淡无奇的;真正的散文也必定是心底情感最真实的流露。与7-80年代别的散文家相比,吴伯箫的散文之所以延续到今天,并且仍然具有很强的生命和共鸣力,就在于他达到“平淡而近自然”的境界。这是很不容易做到的。在激情战斗的年代,金戈铁马肯定比个人生活中的“小感想”更加鼓舞人,但我们不能忘记,任何金戈铁马的目的,都是为了人类更加美好的生活,这可以说是一个根本,一个基底。常常是这样的情况,当我们经历了生活中眼花缭乱的技巧与意识形态,以及各种纷繁芜杂的艺术思潮后,回过头来才恍然大悟:原来平淡的生活才是真正的生活,越是朴实无华的东西越显得珍贵!
第二:真挚含蓄的感情,表达的是崇高理想
《猎户》写了打虎英雄董昆。但吴伯箫却满怀情感地描写秋天的景致:深秋的太阳,软软的衰草,成熟的高粱,成垛的庄稼……一派丰收景象。写董昆却又写了“百中老人”和“尚二叔”,走到林场又写到红石岩的景致:泡桐、乌柏、刺槐……吴伯箫是白描的高手,朴实无华的语言很快就把一副景致刻画地淋漓尽致,呈现在你眼前,这的确是了不起的才能。直到散文的结尾才遇到董昆,主题有了升华:不管是狼,是豹,纸老虎,我们统统包打,要打就一定把野兽和强盗全消灭!这是在吴伯箫散文里很少出现的慷慨激昂词句,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必定是作者真情的流露,抒发了一种很广阔的胸怀。文章的末尾:“天晴了,很好的太阳。”一个惊心动魄的打猎故事,又以平淡的太阳和日常生活作为收束,作者在太阳光里走向人间。
《早》是吴伯箫的另一个名篇,也被选入高中《语文》教科书。记叙了作者访问鲁迅故旧,对鲁迅刻在书桌上那个“早”字的感想。“早”是文章的主题,是升华点。从这篇文章我们看到,吴伯箫看似很节制自己情感的流露,但在平静的叙述中,无法掩饰内心的一种慷慨激昂。而这个情感特色,其实可以概括他全部散文写作艺术,也即:在平淡无奇的叙述之下是作者一颗滚烫的心。这是他散文的最大特色:行文非常含蓄而有节制,深处却是他对理想的炙热情感!
第三:运用娴熟的白描手法,让读者身临其境
在散文《忘年》里,吴伯箫开头写到:“老张,让我还像四十年前这样称呼你吧,虽然很多同志已经称呼你为‘张老’了。”称呼的改变表示着地位与身份的改变,但吴伯箫还是把“张老”当做“老张”,就是一个身份“还原化”的过程,也即恢复生活的本来面目,以白描的手法记录生活和情感。这种情感非常简洁朴素,没有掺杂别的东西,所以它是纯粹而真挚的。
无论在写景还是抒发情感时,吴伯箫都非常熟练地把“情”与“景”结合起来,景是具有浓重感情的景,情是具有准确白描景物的情,这就传达给读者一种浓厚的信息:用真情把读者拉入作者塑造的艺术氛围中,让读者沉浸其中,运用现在的术语就是有“代入感”,仿佛读者一下跳进作者营造的文字海洋里洗了个澡,给人畅快淋漓的感觉。这是一种很高的写作笔法,因为大多数作家的描写与读者体验之间是有“隔膜”的,看了半天沉浸不下去,没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