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和的中心思想
《将相和》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的第六课,故事出自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作者是司马迁。整个文章由三个小故事组成。
将相和的中心思想
将相和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是:要以国家利益和大局为重,做人要胸怀开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将相和,平天下。将相和赞扬了蔺相如有勇有谋、不畏强暴的反抗精神和先国家后私仇,顾全大局、识大体的政治远见,同时歌颂了廉颇知错就改的品质,高歌了将相的爱国主义精神。
《将相和》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蔺相如随赵惠文王到渑池与秦王相会,使赵王未受辱于秦,归国后因功封为上卿,地位在廉颇之上,廉颇愤愤不平,蔺相如以国家安危为重,对廉颇容忍谦让。使廉颇愧悟,负荆请罪,二人成为至交。将相和的故事传为美谈。
西汉司马迁的《将相和》主要讲的是“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3个小故事。三个故事分别讲述了:
(1)战国时赵国舍人蔺相如奉命出使秦国,不辱使命,完璧归赵,被封了上大夫。
(2)蔺相如陪同赵王赴秦王设下的渑池会,使赵王免受秦王侮辱。赵王为表彰蔺相如的功劳,封蔺相如为上卿。
(3)老将廉颇认为自己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蔺相如只不过是一介文弱书生,只有口舌之功却比他官大,对此心中很是不服。屡次挑衅,蔺相如以国家重,始终忍让。后来廉颇得知蔺相如此举完全是以国家大事为重,向蔺相如负荆请罪。之后两人合好开始尽心尽力的辅佐赵王治理国家。
廉颇的介绍:
廉颇是战国后期赵国的名将,被赵惠文王封为上卿,为赵国立了大功。长平之战时,坚壁固守三年;后来赵孝成王中了秦国的反间计,用赵括代替廉颇为将,遭致惨败,燕国乘机攻赵,赵孝成王重新起用廉颇,战胜燕军。
赵王封廉颇为信平君,任相国。赵悼襄王时,廉颇不得志,投奔魏国;魏国不太信任,一直不重用;又奔楚,任楚将;最后老死在楚国。有名言: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将相和》给我们的启示:
无论什么时候,都要以国家的利益和大局为重,做人要有宽阔的胸怀。蔺相如胸怀宽阔,对廉颇的羞辱退让再三,退让是一种胸怀。而廉颇知道自己错了,负荆请罪,也是一种胸怀,这种胸怀则更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