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从什么时候开始至结束
俗话说,“热在三伏”。每年的“三伏”,都是一年当中气温最高、湿气最重、最潮湿闷热的天气,通常称之为“酷夏”。三伏天一般持续30~40天。
三伏天从什么时候开始至结束?
三伏是头伏、中伏和末伏的总称,初伏和末伏固定都是10天,中伏一般10天,不过有的年份由于“干支纪日”排列次序的原因,中伏长达20天。
今年三伏天怎么算?
头伏:2023年7月11日-7月20日,共10天。
中伏:2023年7月21日-8月9日,共20天。
末伏:2023年8月10日-8月19日,共10天。
根据2023年三伏天时间表可知,2023年三伏天出伏时间,要到8月20号才算正式出伏了。
【三伏天】
三伏天是指中原地区夏季最热的时段,通常持续约三至四十天,三伏是指初伏、中伏、末伏。三伏天出现在小暑与立秋之间。
中国古代采用天干地支纪事的方式计算年、月、日,将天干和地支的字搭配使用,表示年、月、日的序号。传统推算方法中,从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开始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为末伏,三伏天的天数因每年日期不同而变动。三伏天表现为气温高、气压低、湿度大、风速小的特点,给人们带来闷热、潮湿的感觉。
古代的伏天跟其他节令一样,也传承着很多食俗,比如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还能种荞麦;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等,在一些地方还有三伏天吃伏羊的文化习惯。
为什么叫三伏天?
“伏”字的本义伏,会意字。从人,从犬。原本是指人匍伏,即俯伏、趴下。“伏”的具体形态是脸向下,体前屈。因此,《礼记曲礼上》中有“寝毋伏”。“伏”字还可以引申出“潜藏”、“埋伏”等多种意思,如《广雅》中的“伏,藏也。”伏字和天候联系在一起,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在地下的意思,其词语有伏天、伏日以及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统称“三伏”等。
“伏”也称“长夏”,根据五行,“伏”为“土”,而春、夏、秋、冬四季则被冠以木、火、金、水,一年五季春、夏、长夏、秋、冬。由夏到秋,火克金,所以金要“伏藏”潜伏一段时间,“潜伏”就是“伏”的本义。“庚日”与初伏、中伏、末伏我们都知道每年有三个“伏”,其具体日期是按照“干支纪日”来确定,就是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等十个天干与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等十二个地支相配,从甲子到癸亥,60天为一周,周而复始。
三伏天怎样养生最好?
一、饮食调节:
1、适当补水:三伏天温度过高,机体失水多,要及时补水以满足身体代谢的需要,但要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分少量多次补水,必要时还可以适当饮用淡盐水。
2、丰富饮食:三伏天炎热,空气中的湿度较高,体内消化酶分泌减少,消化功能下降,食欲也会变差。因此此时饮食应清淡、好消化,避免进食辛辣、油腻的食物,可适当多吃爽口开胃的蔬果,如黄瓜、苦瓜、西瓜、西红柿、杨梅等,其味道清爽还可起到补水的功效。此外,中医认为还可适当进食绿豆、冬瓜等清热解暑的食物,有助于养生。
二、运动要适当
锻炼身体切忌大汗淋漓,更忌运动后立即用冷水冲澡、贪图一时的凉快。因为冷水会让受热扩张的毛孔骤然收缩,使得身体里的热量散发不出,容易导致中暑,也会对心脑血管造成损伤。所以,夏天应避免剧烈运动,建议早晚散步等运动方式。常说的“夏练三伏”,并不是让大家不分时间、地点、情况地去锻炼。夏天人体能量消耗大,最好进行一些和缓的运动,其间注意少量多次地补水。
三伏天的习俗:
1、吃饺子
在过去的农业社会,入伏的时候,刚好是麦收不足一个月的时候。家家谷满仓,人们利用这个机会,打打牙祭,吃顿白面,在北方,入伏天一定要吃饺子。头伏吃饺子是传统习俗,因此到了伏天,人的胃口就不好,吃不进东西,而饺子在中国人的传统习俗里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
2、吃只鸡
南昌“头伏吃鸡二伏鸭”,湖南与江西比邻,头伏也是吃鸡。相对来说,江西、湖南人三伏天养生吃鸡也是有些科学根据。
民谚云:“起伏吃只鸡,一年好身体。”三伏天里人的体能消耗较多,须适当补充营养。在炖鸡时可适量加入生姜,生姜性温,可以调节人体在夏季内外的温差,使得人体适应外界环境,起去湿强身的作用。这样一来,可做到发散体内蕴寒,防止秋发寒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