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这土地思想感情
《我爱这土地》是爱国诗人艾青所作的一首现代诗,非常著名。这首诗一经问世,唤起了无数读者的爱国之情,你对这首诗歌了解有多少?
我爱这土地思想感情
《我爱这土地》表达的是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这是现代诗人艾青于1938年写的一首现代诗。这首诗以“假如”领起,用“嘶哑”形容鸟儿的歌喉,接着续写出歌唱的内容,并由生前的歌唱,转写鸟儿死后魂归大地,最后转由鸟的形象代之以诗人的自身形象,直抒胸臆,托出了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
《我爱这土地》全诗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鉴赏】
《我爱这土地》作于抗战初期。诗以“假如”开头,这个头开得突兀、新奇,不禁令人驻足观望,凝神沉思。诗中的“鸟”是泛指,是共名,它不像历代诗人所反复咏唱的杜鹃、鹧鸪那样,稍一点染,即刻具有一种天然的特殊的情味和意蕴,而是全靠诗人在无所依傍的情况下作出新的艺术追求。再则,诗中特地亮出“嘶哑的喉咙”,也和古典诗词中栖枝的黄莺、啼血的杜鹃、冲天的白鹭等大异其趣,它纯粹是抗战初期悲壮的时代氛围对于诗人的影响所致,同时也是这位“悲哀的诗人”(诗人自称)所具有的特殊气质和个性的深情流露。
作为抒情的艺术,诗歌作品需要不断地强化自己的感情,以便久久地拨响读者的心弦。人非鸟兽,不言自明,此诗偏以“假如”开头,这是第一层强化。谁不知道鸟声优美清脆,此诗偏以“嘶哑”相形容,这是第二层强化。光有这两层强化还不够,于是诗中接连出现了所歌唱的对象:土地、河流、风、黎明。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诗人在描写这些对象时达到了穷形尽相、淋漓酣畅的地步,充分体现了这位自由体诗人的艺术特色。我们知道,写诗多半是忌用或少用“的”字的,那些民歌体作品不必谈了,就是自由诗创作,也有不少人害怕“的”字一多,拖泥带水,冲淡了诗味。艾青则不然,他敢于用由一系列“的”字组成的长句来抒发缠绵而深沉的感情,喜欢在所描写的对象前面加上大量的形容词和修饰语,以展现对象的神采风貌,形成一种特殊的立体感和雕塑感,这是艾青的自由诗创作不同于其他自由诗作者(如田间)的一个重要特色。《我爱这土地》自然也不例外,试看诗人在“土地”“河流”“风”“黎明”这样的中心词语前面特意加上的“悲愤的”“激烈的”“温柔的”等许多修饰语,就不难窥见其中的奥秘了。
以上所说的这些描摹土地、河流等景观的长句,可说是第三层强化。正当读者为诗人不断的歌唱──顽强的生命力所折服所吸引时,没料到诗篇陡然来了一个大的转折,一个破折号之后突出“我死了”,让身躯肥沃土地,于是,生前和死后,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而在这强烈的对比和反差中一以贯之的乃是“鸟”对土地的执著的爱,这真是生于斯、歌于斯、葬于斯,念兹在兹,至死不渝!
艾青的作品风格:
艾青出生在一个封建气息非常浓厚的家庭,从小被自己的母亲抚养长大,他的母亲也是一个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封建时代的人物,但是他并没有被封建主义所洗脑,这一点在艾青的作品中就有非常明显的体现。
艾青的作品以诗歌为主,他在年轻的时候曾经到巴黎留过几年学,也是在这个时候他第一次接触到了国外的欧洲现代派风格的诗歌,这在他的诗歌创作生涯中有非常大的作用,很多人都曾经说过艾青的诗之所以和当时很多作家的诗歌不一样,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艾青的诗积聚了各国文化的元素,他利用这些文化差异将自己的诗歌和当时的中国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得很多人对他的诗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艾青的作品中经常会使用一些类似火把、太阳之类的具有指引性质的意象,因为这些意象能够带给人们希望,表现了艾青本人对于封建社会以及战争的憎恨,因为他从小就是以一个农民的身份成长的,所以艾青的作品中表现的都是非常朴实的一面,和当时的现实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他利用一些具有指引和向导作用的意象,给予人们希望和梦想。在形式上,艾青的作品和一般的诗人有很大的不同,那就是他并不仅仅拘泥于形式,也就是说在读艾青诗歌的时候会发现每一行的字数都是不一样的,甚至有些还有很大的差异,这也正是艾青的作品的一大特点。
【作者介绍】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1928年入杭州西湖艺术学院绘画系学习。1929年赴法国留学,1932年回国,在上海参加左翼美术家联盟,同年被捕入狱。他在狱中写成《大堰河——我的保姆》,从此登上诗坛。抗战爆发后辗转山西、广西、重庆等地,1941年去延安,曾在鲁迅艺术学院任教。1949年起任《人民文学》副主编、中国作协副主席。有二十年他受到政治上的迫害。著有《大堰河》、《向太阳》、《北方》、《黎明的通知》、《归来的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