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端
当前位置: 91开学网

 > 

知识点

 > 

读书笔记

 > 

荀子的思想主张

荀子的思想主张

2023-09-13 15:11:18 1051浏览

荀子是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他是继孔子和孟子之后,儒家的又一位集大成的人物,他的儒家的学说也对后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荀子的思想主张:

1、荀子的“性恶论”是其最主要的思想主张之一。

2、荀子的“天人论”是荀子思想中最具积极进步意义的思想之一。

3、隆礼重法、人而能群,“分等级而治”是荀子的又一重要思想主张。

4、“性恶论”即礼义等善良的品性和德行是靠后天的人为的努力得来的,而不是天生就有的。这一思想主要反映在《荀子性恶》篇中,荀子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所说的“性”是指与生俱来、自然而成的“自然之性”或生理本能。“伪”不是“真伪”、“虚伪”的“伪”,而是“人为”之义。

5、“天人论”主张“天行有常”、“人可制天命而用之”。荀子并没有迷信或畏惧于“天”,而是把“天”看作是一种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独立运行的自然。

6、荀子是主张隆礼的,而且主张国家应分等级而治,尊君重法。荀子认为人之性恶需要用礼义法度来加以制约。

荀子人物简介:

荀子,名况,字卿,汉族,周朝战国末期赵国人。着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时人尊称“荀卿”。曾三次出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今山东兰陵)令。后因避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常被与孟子的性善论比较。对重整儒家典籍也有相当的贡献。

荀子的名言名句有哪些?

1、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译:(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烂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

2、君者,民之源也。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

译:君主是百姓的本源,本源清澈,支流就清澈,本源污浊,支流就污浊。

3、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谿,不知地之厚也。

译:不登上高山,就不能够知道天到底有多高;不面临深涧,就不知道地有多么的厚。

4、君子博学而日三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译: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多次检查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并且行为不会有过错了。

5、良农不为水旱而不耕,良贾不为折阅不市,君子不为贫穷怠乎道。

译:优秀的农夫不因为遭到水灾旱灾就不耕种,优秀的商人不因为亏损而不做买卖,有志操和学问的人不因为贫穷困厄而怠慢道义。

6、恭敬,礼也;谦和,乐也;谨慎,利也;斗怒,害也。

译:恭恭敬敬,就是礼节;协调和谐,就是音乐;谨慎小心,就是利益;争斗发怒,就是祸害。

7、先义而后利者荣,先荣而后义者辱。荣者常通,辱者常穷。

译:以道义为先而以利益为后就会得到光荣,以利益为先而以道义为后就会受到耻辱。光荣的,经常通达;耻辱的,经常穷困。

8、君戒专欲,臣戒专利。

译:为君的要戒止自己权欲,为臣的要戒止自己的利欲。

9、凡斗者自以为是,而以人为非也。

译:大凡爱争斗的人,一定认为自己是正确的,而对方是不正确的。

10、言而当,知也;默而当,亦知也。

译:说话说的得当,是明理和智慧的表现;不该说话的时候能沉默的得当,也是明理和智慧的表现。

11、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

译:人有气、有生命、有知觉,而且讲究道义,所以人最为天下所贵重。

12、夫师以身为正也,而贵自安者也。

译:老师是身正仪端,并重视情感礼仪的人。

13、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

译:岁月不寒冷就无从知道松柏的坚毅挺拔,事情不危难就无从知道君子的志向远大。

14、小人其未得也,则忧不得;既己得之,又恐慌失之。是以有终身之忧,无一日之乐。

译:小人希求事务,在没有得到时担心得不到,已经得到后,又恐怕失去它。因此小人只有一生的忧愁,却没有一日的快乐。

15、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强,得百姓之誉者荣。

译:治理国家的君主,得到百姓出力种地的就富足,得到百姓拼死作战的就强大,得到百姓称赞颂扬的就荣耀。

16、下贫则上贫,下富则上富。

译:老百姓贫穷则国家贫穷,老百姓富裕了国家自然就富足。

17、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之言,深于矛戟。

译:与别人说善意的话,让人感觉比穿上布帛还要温暖。用言语伤害他人,比用长矛利戟刺人还要严重。

18、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

译:眼睛不能同时看两样东西而看明白,耳朵不能同时听两种声音而听清楚。

19、以治气养生,则后彭祖;以修身自名,则配尧舜。

译:君子有无往而不善之道,用它来治气养生,则寿命可追随彭祖;用它来修养品德,那名声就可同尧、禹相比。

孔子与荀子异同:

孔子与荀子虽然都崇尚儒家思想,但他们在“礼”上所持有的观点却不同。

孔子认为,礼在本质上是代表一种仁义的存在,礼中包含仁义之意。而礼与法律的关系却不是很密切,并不像荀子主张的那样,礼需要法律来进行约束和管理。因此,孔子主张,礼与仁义的关系更为密切,要规范人的行为规范和道德观观念,就需要人的仁义。

相对孔子的礼而言,荀子的礼便具有明显的不同。荀子也非常重视礼的相关评论,在如何对礼进行约束和规范上,荀子更加倾向于用法律的手段对礼的作用。因此,荀子主张,礼与法的关系更为密切,要施礼必先起法。

造成孔子与荀子在礼上所持观点不同的原因,可能是由于二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各自的思维方式不同的原因。在礼论的形成过程中,孔子是基于国家实行“仁政”的前提之下,而荀子则是主要以儒家的思想为中心,但同时又兼容法家思想的精髓,将礼视为基本纲领,法作为基本准绳,主张礼法并用。

在世人眼中,荀子的思想相对于孔子的思想而言,可能要更实用一些,孔子的思想比较理想化,但二者各有所长,这些思想不仅在当时的社会产生了很大影响,乃至影响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