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端
当前位置: 91开学网

 > 

知识点

 > 

历史典故

 > 

鸡犬升天的前一句是什么

鸡犬升天的前一句是什么

2023-09-12 17:31:39 584浏览

鸡犬升天的意思:传说汉朝淮南王刘安修炼成仙后,把剩下的药撒在院子里,鸡和狗吃了,也都升天了。后比喻一个人做了官,和他有关的人也跟着得势。

鸡犬升天的前一句是什么?

鸡犬升天的前一句是:一人得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意思是一个人得到上了天,就连他家的鸡犬也都跟着成了仙。

【出处】汉·王充《论衡·道虚》:“王遂得道,举家升天,畜产皆仙,犬吠于天上,鸡鸣于云中。”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寓意】淮南王刘安的“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仅仅只是神话传说,真实的情况却是淮南王刘安因谋反败露不得已而自杀。成语告诉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要杜绝“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不良现象,就要健全选拔任用人才机制,公开公正公平地推行人事制度改革,把各类优秀人才选拔到领导岗位上。

【成语故事】

传说刘邦的孙子淮南王刘安对于炼丹修道非常热衷,总是梦想得道成仙。有一天,有八位老人前来淮南王府前,要求刘安前来接见。门吏看到他们一个个老态龙钟,于是说道:“你们八位老得连走路都困难,对我们王爷有何用处呢?”

一个老人说:“既然他不欢喜老人,我们就变年轻一些吧!”话刚说完,八个老人居然转眼间都变成了十四五岁的少年,满头黑发,脸如满月。门吏看后非常震惊,慌忙奔进堂去报告刘安。刘安听完,知道来者不是凡人,连忙出门隆重迎接。 

自此以后,刘安把他们称为八公,将他们安排在思仙台中居住,待若上宾。那八公果然有通天的本领,腾云驾雾,呼风唤雨,点石成金,无所不能。他们得知刘安一心想得道成仙,于是向他传授丹经,并愿意为他炼制仙丹灵药。

不料就在刘安专心致志等待仙丹炼成,吞服升天之际,发生了一件事。原来,刘安有个儿子叫刘迁。他平日尤其喜欢舞*弄棒,自以为剑术超群。他听说郎中(官名)雷被剑术非凡,非要拉住他和自己比武。雷被无可奈何,不得不奉陪,不曾想利剑无情,误伤了刘迁。刘迁怒不可遏,由此不欢而散。雷被担心刘迁对他报复,便向淮南王刘安提出请求,指派他去抗击匈奴,指望以此避开刘迁。刘安不知道事情的原委,并未答应。雷被更加恐惧,于是来了个先发制人,上书朝廷,控告刘安不允许他去抗击匈奴。这在当时可是个大罪名,还好刘安是当时皇上汉武帝的堂叔,才只被削除两个县的封地而已。

这回,刘安真的对雷被怀恨在心了。雷被心想,与其整日担惊受怕,倒不如一不做二不休,和人联名诬告刘安谋反。这回,汉武帝只好派人前去把刘安捉拿归案。刘安得知此事,很快叫来八公商量对策。八公笑着对刘安说道:“这是王爷功德圆满,上天要召唤王爷去了。”之后就让刘安服下早已炼制好的灵丹仙药。顿时,刘安只感觉身子飘飘忽忽,身轻如燕,跟着八公升天去了。王府庭院内,八公炼丹的药炉还遗留在那里,四周地上还散着几颗灵丹仙药,鸡犬们围拢着又啄又舔,结果也全部跟着升了天。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历史传说的遗迹在哪儿?

郦道元在《水经注》中,提及淮南王升仙的遗迹有两处:

一是“肥水篇”中,在引用葛洪《神仙传》关于八公传说之后,说:

其所之升天处,践石皆陷,人马迹存焉。故山即以八公为目,余登其上,人马之迹无闻矣,惟庙像存焉。这个遗迹所说的八公山,应是今天的寿县凤凰山。

二是“淮水篇”中说:

淮水又北径山硖中,谓之硖石。对岸山上,结二城,以防津要。西岸山上有马迹,世传淮南王乘马升仙所在也。今山之东南石上,有大小马迹十余所,仍今存焉。这里所指的淮南王升仙遗迹,是指的凤台县山口村的西硖石山上。

【作者简介】

王充是东汉时期杰出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依靠自己的天赋和不懈的努 力,博览群书,吸纳各家之言,成为饱学之士,着有《政务》 《讥俗》 《养 性》 《论衡》四部书籍,前三部已经亡佚,流传到现在的只有 《论衡》一部, 集中地反映王充的思想。

王充 《论衡》 中关于性、命的论述有浓郁的伦理意蕴。其哲学基础是元气自然论。王充认为天地皆由元气生成,否定天是有人格意志的神,肯定天道无为,万物自生,建立了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体系。王充从自然观出 发,融合了先秦以来诸子百家的 “气论”,以及运用当时天文学、生物学、 医学等自然科学方面的成果,构建了较完整的元气自然论。王充用唯物的 元气自然观为理论基础,并吸取先秦儒家的人性论和天命论来解释社会现 象,认为 “性本自然,善恶有质” “时命当然自然也”,形成了现实的、复 杂的 “性”、“命” 观。

王充《论衡》认为孟子人性善的观点、告子人性无善无恶的观点、荀子 人性恶的观点都有失偏颇; 陆贾、董仲舒、刘子政等人的人性论观点也不正 确,只有世硕、公孙尼子等人的人性有善有恶的观点 “颇得其正”。王充继承 了人性有善有恶的观点,并在此基础上创新,认为人性的善恶是由先天所禀 元气的多少决定的,但是人性并非一成不变,可以通过后天的教育、环境的 熏陶、个人的修养来使人性由恶变善。该著作充分体现了王充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