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淮北则为枳出自于哪首诗
橘子生长在淮南,口味香甜,生长在淮北,则为枳,口味酸涩,难以下咽。这个典故说明,事物都是在不断变化的,客观环境变化了,事物就可能发生质的变化。
生于淮北则为枳出自于哪首诗?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出自《晏子春秋》。意思是指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南地区就是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北地区就变成了枳树。一般用来比喻同一个物种会因为环境的改变而出现变异。
原文: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 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译文:
晏子来到了楚国,楚王请晏子喝酒,喝酒喝得正高兴的时候,公差两名绑着一个人到楚王面前来。楚王问道:“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公差)回答 说:”(他)是齐国人,犯了偷窃罪。“楚王看着晏子问道:”齐国人本来就善于偷东西的吗?“晏子离开了席位回答道:”我听说这样一件事: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南的地方就是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北的地方就是枳树,只是叶相像罢了,果实的味道却不同。
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因为)水土条件不相同啊。现在这个人生长在齐国不偷东西,一到了楚国就偷起来了,莫非楚国的水土使百姓喜欢偷东西吗?“楚王笑着说:”圣人是不能同他开玩笑的,我反而自取其辱了。
《晏子春秋》
《晏子春秋》是一部记述春秋后期齐国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晏婴的言行事迹的古典文献,书中记载了很多晏婴劝告君主勤政,不要贪图享乐,以及爱护百姓、任用贤能和虚心纳谏的事例,成为后世人学习的榜样。
晏子(公元前578年--公元前500年),名婴,字仲,谥号“平”,夷维(今山东高密市)人,春秋时期齐国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
晏婴是齐国上大夫晏弱之子。齐灵公二十六年(前556年)晏弱病死,晏婴继任为上大夫。历任齐灵公、庄公、景公三朝,辅政长达50余年。以有政治远见、外交才能和作风朴素闻名诸侯。晏婴聪颖机智,能言善辩。内辅国政,屡谏齐王。对外他既富有灵活性,又坚持原则性,出使不受辱,扞卫了齐国的国格和国威。
《晏子春秋》名言:
一、为者常成,行者常至
努力去做的人常常可以成功,不倦前行的人常常可以达到目的。
二、有良邻,则每日见君子
有好邻居,就可每天见到君子。一个好兄弟不如一个好邻居。一个好邻居,能让心放心舒心。
三、富贵不傲物,贫穷不易行
富贵时不轻视别人,贫穷时不改变德行。无论富贵贫穷、地位尊卑,只要有坦荡的胸怀、助人的美德, 就能成就璀璨的人生。
四、识时务者为俊杰,通机变者为英豪
能认清时代潮流的,聪明能干的人,方可为英雄豪杰。认清时代潮流形势,才能成为出色的人物。
五、廉者,政之本也;谦者,德之主也
廉洁,是为政的根本;谦让,是美德的主体。廉洁也是公正,谦让是一种美德。晏子廉政思想最突出的表现是重民与爱民,强调统治者自身廉洁的重要性。
六、凡人之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礼也
人之所以比动物高贵,是因为人有道德礼节。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之一,是人知礼。如果人不知礼,就和禽兽没有什么区别了。
七、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
圣明的人考虑多了,也难免会有失误;愚蠢的人经过多次考虑,也有可取之处……聪明的人并不处处聪明,笨的人并不一无是处,人无完人,金无足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