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端
当前位置: 91开学网

 > 

知识点

 > 

读书笔记

 > 

立秋的古诗四句古诗

立秋的古诗四句古诗

2023-08-31 15:11:31 321浏览

立秋一般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秋天即将来临。一立秋,阳气渐收,阴气渐长,是秋风起时,也是丰收将至时。最先发现秋来的,总是心思细腻的诗人,他们将满满的秋意,写进诗歌里,赋予了秋天满满的诗情画意。

立秋的古诗四句古诗

1、立秋日曲江忆元九

唐·白居易

下马柳阴下,独上堤上行。

故人千万里,新蝉三两声。

城中曲江水,江上江陵城。

两地新秋思,应同此日情。

2、七月七日立秋

清·弘历

秋色复秋声,人人秋意生。

刚传新爽入,便喜普天晴。

白帝诚知节,黄姑若遣情。

晚来仍渡汉,露重一钩明。

3、

陌上牛倌

众木阴长不觉秋,悠悠江渚划渔舟。

金风叠起寒芦荡,零落荻花一网收。

4、偶题

东篱旧友

斜阳澹澹水悠悠,众木阴长不觉秋。

莫道山人忘节序,心轻哪晓四时愁。

5、立秋后五日作

清·屈大均

已是立秋来,凉风尚未催。

卧乾蕉叶簟,吟冷藕花杯。

宿鸟烟初合,流萤雨不开。

窥帘有明月,欲曙尚徘徊。

6、立秋

清·黄任

一夕得秋气,商声飒几回。

西风不可触,千籁万山来。

百感起遥集,流年惊暗催。

井梧何太急,飞叶上平台。

7、立秋日偶书

宋·释德洪

秋入纱厨夏簟空,颓然瘦坐一衰翁。

声凉乱叶红蕉雨,香暗分丛紫菊风。

清境净缘惭独享,幽怀佳句与谁同。

平生垢习消磨尽,只有文章气吐虹。

立秋介绍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古时“立秋”指农作物开始了收获的季节,在中国,习惯将立秋作秋季开始。此后,气温开始下降。

立秋太阳位置到达黄经135°,每年8月7日或8日交节。立秋后,暖湿空气开始减弱东退,北方冷空气会南下到江淮流域,气温开始下降,所以农谚有“一场秋雨一场寒”。有少数年份,暖湿空气势力特强,高温会持续,俗称“秋老虎”。当冷空气南下时,多雷阵雨,降雨时间短而强度大。此后,海上台风活动增多,需加强防汛防台,内陆注意抗旱。气候学上,常将平均气温稳定下降到22°C以下作为秋季开始的标准,此时中国大部地区仍然处于炎热时段,黄河流域的秋季约晚一个半月,而长江流域约偏晚两个月。

古人将立秋分为三候:“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立秋后,中部地区早稻收割,后季稻移栽和管理。水蜜桃和葡萄成熟,棉花开始成铃吐絮。

立秋不仅是重要的节气,还是中国重要的岁时节日。民间有“立秋”这天“贴秋膘”“咬秋”“啃秋”等习俗。

历史渊源

立秋,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立字解开始之意。秋,攀也,物于此而攀致也。”

立秋,是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转折节点,从这时开始,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立秋之后酷热的天气会继续一段时间,因为根据二十四节气的排序,立秋之后还有处暑节气。立秋至处暑期间天气还是很热,处暑节气后便出暑了,自处暑节气起暑气渐退。立秋后,降雨、湿度等处于一年中的一个转折点。在自然界中,阴阳之气开始转变,万物随阳气下沉从而开始从繁茂生长趋向成熟。在古代农业社会,立秋对农事的意义很重要。

气候特点

“立秋”到了,但并不是秋天的气候已经到来了。划分气候季节要根据“候平均温度”,即当地连续5日的平均温度在22℃以下,才算真正秋天的时节。中国地域辽阔,虽各地气候有差别,但此时大部分地区仍未进入秋天气候,况且每年大热三伏天的末伏还在立秋后第3日。尤其是中国南方此节气内还是夏暑之时,同时由于台风雨季节渐去了,气温更酷热,因而中国医学对从立秋起至秋分前这段日子称之为“长夏”。

立秋并不代表酷热天气的结束,立秋后还有一个处暑节气,处暑节气后才出暑。民谚:“大暑小暑不算暑,立秋处暑正当暑。”所谓“热在三伏”,按照“三伏”的推算方法,立秋至处暑往往还处在“三伏”期间,所以初秋天气还很热。热与凉的分水岭并不是在夏秋之交。所以,想要立秋后就马上凉爽还是为时尚早。立秋后,暑气一时难消,有“秋老虎”的余威。中国地域辽阔,南北各地气候差别大,尤其是中国南方此节气内还是暑热之时,同时由于台风雨季节渐去了,气温更酷热,中国医学也对从立秋起至秋分前这段日子称之为“长夏”。

中国多数地方立秋至处暑这时段还是很闷热,并没有凉风至、白露生、寒蝉鸣等现象。据二十四节气排序,立秋后还有处暑节气,“处暑”是出暑的意思,立秋期间尚未出暑。

中国地域辽阔,虽各地气候有差别,但此时大部分地区仍未进入秋天气候,况且每年大热三伏天的末伏还在立秋后第3日。尤其是国南方此节气内还是夏暑之时,同时由于台风雨季节渐去了,气温更酷热,医学上也对从立秋起至秋分前这段日子称之为“长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