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于哪里
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切勿强加给别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于哪里?
出自《论语·颜渊篇》,是孔子经典妙句之一,亦是儒家文化精华之处。
原文出处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翻译:
其:大概、也许。恕: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欲:想,想做。勿:不要。施:施加。于:介词,在。
人:这里解释为对方,与原文前面的“己”相对。
大概就是“恕”了。知道对方不喜欢,就不要给对方增添烦恼。为什么这样解释?己,自己!怎么解释为对方?己,也可以理解为知己,自然是了解对方了! 意译 自己不愿承受的事也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
拓展阅读: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夏邑县),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大成至圣先师”。
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孔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在世时就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更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