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寒三友是指哪三个植物
你听说过“岁寒三友”吗?知道“岁寒三友”指的是什么吗?在古代,时常有诗人以“岁寒三友”为主题创作,留下了许多优秀经典的作品。
岁寒三友是指哪三个植物
“岁寒三友”是指松、梅、竹三种植物,它们因为能在严寒的冬季顽强地生长,成为了人们心中的品格楷模和生命力的象征。
古人吟诗作赋通常都会说到三种植物,分别是松树、梅花、竹子。这三种植物都有着不同的寓意,也是古代那些伟大诗人,词人对于自己满腔热血不能为国效力以及看到祖国权倾朝野,腐败无能,自己清廉一生的象征。比如松树,枝干笔直,象征着坚强不屈,不被困难打到的精神。
《论语》中曾有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梅花,也是很多诗人词人喜欢吟诵的主题,因为梅花多半是在寒冷的冬季开花,当很多植物都枯萎凋零以后,梅花在寒风中傲然挺立,展示一种不畏强权,勇往直前的精神。竹子由于其挺拔的身姿,一直给人一种清秀孤芳自赏的感觉,不仅是岁寒三友,更是四君子之一呢。
那么,松、梅、竹究竟从什么时候开始成为了一个组合?其寓意从何而来?文人们又如何演绎它们的故事?
“岁寒三友”一说源自绘画主题。
宋代首次出现,魏晋时梅花曾遭轻视。
每至冬日万木凋零之时,迎寒挺立的松树总会引起人们的赞叹。早在先秦时期,孔子便有言:“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可见松柏在古人眼中,早就成了高尚品格的代名词。
司马迁在《史记·伯夷列传》中,曾历数历史上“好人没好报”的事例,如贤人伯夷叔齐饿死首阳山,颜回好学却短命受穷,而“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为了解释这一现象,他引用了孔子关于松柏的名言,并评论道:“举世混浊,清士乃见,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其意为,这些“清士”本就不看重世俗意义上的“好报”,任世事变换,君子们始终不忘初心、坚韧不拔,就如同在寒风中挺立的松柏。由此可见,经冬不凋的松树早在秦汉时期就已经成为士人砥砺自我的寄托。
魏晋南北朝时期,士人们赞颂松、竹抗寒品质的诗篇有很多,如鲍照《中兴歌》曰:“梅花一时艳,竹叶千年色。愿君松柏心,采照无穷极。”这首诗赞美了松与竹“岁寒不改、千年一色”的品质。不过,在这一时期,梅花还没有像松、竹一样成为诗人赞美的对象,反倒成了松、竹的对立面,代表“一时之艳”。吴均的《梅花诗》便说:“梅性本轻荡,世人相陵贱。”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对待梅花其实持有一种轻视的态度。
到了唐代,人们不再感叹梅花是易落的“一时之艳”,而是看到它和松、竹一样具有坚韧耐寒的品质。在这一时期,傲雪怒放的梅花也成为士人们争相赞颂的对象,如唐张谓《早梅》曰:“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疑白梅作雪,既赞美了梅的美丽,也赞美了它的耐寒品质。根据梅、松、竹耐寒的共同品性,诗人们又往往将三者并列而论,如唐李颀《望秦川》诗将松竹并举:“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松。”;唐钱起《宴崔驸马玉山别业》诗将竹梅并举:“竹馆烟催暝,梅园雪映春。”唐刘言史《竹里梅》诗亦将竹梅比而论之:“竹里梅花相并枝,梅花正发竹枝垂。风吹总向竹枝上,直似王家雪下时。”而在唐朱庆馀《早梅》诗中,则将松、梅、竹并举:“天然根性异,万物尽难陪。自古承春早,严冬斗雪开。艳寒宜雨露,香冷隔尘埃。堪把依松竹,良涂一处栽。”可以说是“岁寒三友”组合的雏形了。
最后,和“岁寒三友”有关的诗句,你知道多少呢?
1、竹石
清代: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紧紧咬定青山不放松,原本深深扎根石缝山岩中。千磨万击仍坚劲,任凭你东西南北风依然挺立。
2、卜算子·咏梅
宋代: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驿站之外的断桥边,梅花孤寂地开放,无人过问。暮色降临,梅花无依无靠,又遭到了风雨的摧残。
梅花并不想费尽心思去争奇斗艳,对百花的妒忌也毫不在乎。即使凋零了,被碾作泥土,依然和往常一样散发出缕缕清香。
3、小松
唐代: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松树小的时候长埋没在草里看不出来,如今已经比那些野草高出了许多。很多人当时不识得这种可以高耸入云的林木,直到它巍然挺立,人们才说它高。
4、严郑公宅同咏竹
唐代:杜甫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
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
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竹经雨洗显得秀丽而洁净,微风吹来,可以闻到淡淡的清香。只要不被修剪,一定可以看到它长到云端。
5、南轩松
唐代:李白
南轩有孤松,柯叶自绵幂。 清风无闲时,潇洒终日夕。
阴生古苔绿,色染秋烟碧。 何当凌云霄,直上数千尺。
青松枝叶茂密,清风时时摇着它的枝条,潇洒惬意,树阴下长满绿苔,秋日的云雾到也被它染碧。何时才能枝叶参天长到云霄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