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端
当前位置: 91开学网

 > 

知识点

 > 

诗词大全

 >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出自哪里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出自哪里

2023-11-12 14:12:39 561浏览

在《道德经》中的知人者智有这样一句话叫做: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这句话的意思很浅显易懂,但是实则有很大的一种内涵,能够了解别人是一种智慧,能够了解自己才是真正的高明。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出自哪里?

1、出自《道德经》第三十三章。原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译文:善于了解别人的人是明智的,善于了解自己的人才是最智慧的。

2、“自知”是“知人”的基础,要了解别人,首先要对自己有深刻的了解。所有人中最方便、最容易了解的人就是自己。但是最难透彻了解的也是自己。

作品赏析:

1、中国有一句话,叫“人贵有自知之明”。这句话的最早表述者,就是老子。“自知者明”,就是说能清醒地认识自己、对待自己,这才是最聪明的,最难能可贵的。

2、在本章里,老子提出精神修养的问题。任继愈说,这一章“宣传了一系列消极、保守、反省的精神修养观点”,“还宣传精神胜利法,说什么死而不亡是长寿,这些都是唯心主义的思想。”

3、对于这种观点,有学者表示不同意,例如张松如认为,老子所说的这种观点“为什么是唯心主义呢,难道‘死而不亡’是‘有鬼论’吗?”他认为,这是见仁见智,人各有心。他认为个人的精神修养,可以使人具有智、明、力、强、富、志、久、寿这些品格和素质,这些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4、老子极力宣传“死而不亡”,这是他一贯的思想主张,体现“无为”的思想主旨。“死而不亡”并不是在宣传“有鬼论”,不是在宣扬“灵魂不灭”,而是说,人的身体虽然消失了,但人的精神是不朽的,是永垂千古的,这当然可以算做长寿了。

5、本章重讲“个人修养”的问题。在老子看来,“知人”“胜人”非常重要,但“自知”“自胜”更加重要。一个人若能省事自己,坚定自己的生活信念,并且切实推行,就能够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饱含的精神风貌。

创作背景:

1、《老子》先秦道家典籍,相传是老聃隐居之时过函谷关应函谷关关令尹喜所请而著,主要阐述自己的思想与社会经验等。

2、关于《老子》这部书的产生时间,一般认为是在战国时期。[5]此书分上、下篇,共五千多字,后人称上篇为《道经》,下篇为《德经》,合称《道德经》。此书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思想内容微言大义,一语万端,被华夏先辈誉为万经之王。

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三十三章。《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即李耳,河南鹿邑人)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4、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5、《道德经》到了公元前206年-公元200年,被奉为道教经典,所以有学者认为《道德经》被分为八十一章有明显的道教的九九归一的思想,在内容的分割上未免牵强。

作品评价:

1、清末民初对《道德经》也有研究的著名学者梁启超,他曾说,人的肉体寿命不过区区数十载,人不可能长生不老,但人的精神则可以永垂不朽,因为他的肉体虽然消失了,而他的学说、他的思想、他的精神却会长期影响当代及后代的人们。

2、从这个意义上讲,人完全可以做到“死而不亡”。梁启超的这种观点,应该讲主要所受的不是佛学的影响而是受到老子思想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