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端
当前位置: 91开学网

 > 

知识点

 > 

人文地理

 > 

清明节是寒食节吗

清明节是寒食节吗

2023-11-18 15:34:54 444浏览

寒食节为清明节前一到二日,与清明节并不是在同一天。寒食节和清明节都是春季中的两个节日,它们两个是比较相近的传统节日,一般寒食节是在清明节的前一两天。根据日历显示,今年清明节是4月5日,寒食节是在4月4日,所以今年寒食节是在清明节前一天。

清明节是寒食节吗

清明节和寒食节不是一个节日。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在这一天,很多在外的游子都要回家祭祖扫墓,十分隆重,这与古时的寒食节有类似之处,但是两者是有本质区别的,清明节是在寒食节的两天之后,所以是不一样的。寒食节与古人对于自然的认识相关。

在中国,寒食之后重生新火就是一种辞旧迎新的过渡仪式,透露的是季节交替的信息,象征着新季节、新希望、新生命、新循环的开始。后来则有了“感恩”意味,更强调对“过去”的怀念和感谢。寒食禁火冷食祭墓,清明取新火踏青出游。

清明节和寒食节的区别是什么

寒食节是清明节的前一天,是唯一一个以饮食命名的传统节日,寒食节又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农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天。寒食节的由来,春秋时期介子推不求动名利禄,躲进深山,晋文公为了逼他出山,下令放火烧山,没想到介子推宁死不出山,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禁火寒食,以寄哀思。

清明节逐渐与“上巳节”和“寒食节”融合

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中唯一一个同时为节气和节日的传统民俗节日。我国古时著名的气象学著作《历书》中就有言:“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可其实,在古代,清明节只是二十四节气之一,而并非我国古代的传统节日。而古代人在清明期间是要过“上巳节”和“寒食节”的,只是随着历史的变迁,寒食节与上巳节都逐渐地退出了历史舞台,成为过去式,清明节这才慢慢地与两个节日逐渐融合,成为包涵了这两个节日寓意与习俗的一大节日。

古人将清明节成为“三月节”

古时,人们将“清明节”称为“三月节”,《月令·七十二侯集解》就有这样的说法:“三月节……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这里的三月指的是夏历的三月,故因此得名“三月节”。“清明”与“洁齐”互为形容词,“洁齐”谓万物因温湿润泽而生长,“清明”指气候清净而明媚。每每到清明之际,冰雪消融,万物复苏,草木青青,莺飞草长,一派欣欣向荣景象。作为时序标记的清明,在汉代就已经有了明确记载,可是,作为一种节日,直到唐宋以后才形成。

寒食节的由来

寒食,顾名思义就是吃冷食,喝凉水。好端端的春光明媚的日子,却为何要如此这般呢?谈到这一风俗,不禁使人想起一个催人泪下的晋文公悼念介子推的故事。

当年晋文公重耳当年因为他父亲晋献公的“骊姬之乱”被迫流亡到翟国,并在那里生活了十二年。晋献公死后,他的弟弟夷吾在秦穆公的帮助下做了晋国国君,是为晋惠公。这个晋惠公因为害怕素有贤名的哥哥重耳会威胁他国君的位置,于是就派杀手到翟国去暗杀他,得到消息的重耳不得不又开始了新的流亡生涯。

一行人又只好继续往东走准备投奔齐国,大伙饥肠辘辘,再不弄点东西吃真的只能吃土了!重耳一代公子哪里受过这种苦,没过多久就真的饿晕过去了。为了让重耳活命,随从介子推到山沟里,把腿上的肉割了一块,与采摘来的野菜同煮成汤给重耳,重耳果然慢慢恢复了一些体力。当重耳吃后知道是介子推腿上的肉时,大受感动!最后他们到了齐国境内,重耳收到齐威王的礼遇,大伙才安顿了下来!

七年以后,重耳回到晋国即位为晋文公,举行了复国封赏大典,原来跟随他逃难的人,一下子都加官进爵,成了晋国显赫一时的人物。封赏之中唯独不见介子推的名字,原来介子推是个性格耿直而且淡泊名利的人,他早就带着母亲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感念当年介子推的“割股奉君”,想要请他出山为官,以报答他的恩情。经过一番打听后,晋文公带着一般文臣武将来到绵山寻找介子推,但是一连找了好几天也没有找到他。这时,有人建议说:“介子推最孝顺。如放火烧山,他一定会背着老母亲跑出来。”于是晋文公便下令烧山,一连几天,大火才灭,可是,介子推始终没有出来,晋文公派军士搜山,只见他们母子二人相抱在一起,死于大树底下。

秦汉时期,寒食节慢慢增加了扫墓的习俗,因为和清明这个节气很接近(就差一两天),久而久之,到了唐代两者便已经合二为一,形成了我国现在的传统节日——清明节。

晋文公后悔万分,他把介子推安葬在绵山之下,并为他建立祠庙。烧山那天,正是清明节气前一天,于是晋文公下令将以后每年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禁烟止火,只吃冷食,以寄托哀思。从此以后,我国北方各省,相沿成俗,年年都过寒食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