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哲理
说到李绅这个人,很多人估计没有一点印象,但是要说起他的《悯农》一诗,相信很多人就印象深刻了,里面的名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更是都会背诵。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也是出自这首诗,其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哲理:
这两句诗的的意思是说,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种子,秋天就可收获很多粮食。它们阐述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农民春天通过翻耕土地、撒下种子,夏天锄草、施肥、浇水,秋天就会有满仓的粮食收获。
另外,这也反映了努力和耐心的重要性,成功需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和持之以恒的精神。也就是说,在追求成功的路上,我们也需要耐心等待和自然要素的给予,这需要我们对于时间具有正确的认识和理解。因此,这句话鼓励我们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保持努力和耐心,相信自然和时间的力量。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出自哪首诗?
悯农二首
唐代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全诗注释:
悯:怜悯。这里有同情的意思。诗一作《古风二首》。这两首诗的排序各版本有所不同。
粟:泛指谷类。
秋收:一作“秋成”。
子:指粮食颗粒。
四海:指全国。
闲田:没有耕种的田。
犹:仍然。
悯农二首全诗赏析:
李绅的《悯农二首》被选入小学课本,可以说是家喻户晓。这两首诗以简洁质朴的文字写成,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它深刻地反映了千百年来占中国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广大农民兄弟的生存状态,比几十部史书还具有分量。
第一首诗中,春种秋收,到处是硕果累累的丰收景象,四海之内,田野丰盈,到处都是农民辛勤的身影,没有一处田地被荒置。然而,在这样的情景下,辛劳一年的农民却两手空空,惨遭饿死。其言外之意,不言而喻。作者把造成这一现实惨状的的矛头直指贪得无厌的统治阶级。可以说,在古今中外的讽谕诗中,这种意在言外的写作手法,没有人能够达到李绅的这种水平。
如果说第一首诗是一种远镜头式的空中俯瞰,那么,第二首诗就是一个特写镜头。烈日当空,万里无云,一望无际的田野里,禾苗郁郁葱葱,一位农夫在烈日下锄地。汗水浸透了他的衣衫,在烈日的烤炙下,他的脸庞和额头上汗如雨下,一滴滴地滴到了禾苗下的土壤里。最后两句是诗人的感慨:两手不沾泥土的官员士子商人仆妇们,他们在吃饭的时候,哪里知道,餐盘里的饭食,那每一粒都是农民用汗水浇灌出来的啊!短短四句二十个字,却具有鲜明的画面,深沉的感情,的确是伟大的杰作。
悯农二首实战演练:
诗人在本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答:这首诗运用了虚实结合与对比手法,描写了粮食来之不易,突出了农民辛勤劳动获得丰收却两手空空、惨遭饿死的现实矛盾。同时借此揭露社会不平,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疾苦的同情。
悯农二首作者简介:
李绅(772-846年),字公垂,祖籍亳州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出生于湖州乌程县(今浙江省湖州市)。唐朝宰相、诗人。中书令李敬玄曾孙。根据唐代范摅《云溪友议》和《旧唐书·吕渭传》等书的记载,大致可推定这组诗为李绅于唐德宗贞元十五年(公元799年)所作。
李绅六岁时丧父,随母亲迁居润州无锡。元和元年(806年)中进士,补国子助教。后历任中书侍郎、尚书右仆射、淮南节度使等职。会昌六年(846年)在扬州逝世,年七十四。追赠太尉,谥号“文肃”。事迹见沈亚之《李绅传》(《全唐文》卷七百三十八)和新、旧《唐书》本传。
李绅与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为新乐府运动的参与者。着有《乐府新题》二十首,已佚。《全唐诗》录其《追昔游诗》三卷、《杂诗》一卷,今编为四卷。其中《悯农二首》诗较有名。另有《莺莺歌》,犹保存在《西厢记诸宫调》中。
拓展资料:
诗人李绅因为《悯农》组诗名声大噪,时至今日依然为人们熟知。然而,写下《悯农》的李绅,也有着令人颠覆三观的别样生活。相传,李绅做了高官后,喜欢一道鸡舌做的菜。这道菜的每次需要耗费活鸡三百多只,每只鸡都只取鸡舌,其他部分弃之不用。为了做这一味菜,后院的宰杀的鸡常常堆积如山,而李绅对此视若平常,毫不在意。他成了百姓眼中的酷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