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端
当前位置: 91开学网

 > 

知识点

 > 

作文范文

 > 

春种一粒粟全诗

春种一粒粟全诗

2024-04-13 08:50:25 483浏览

春种一粒粟是小学必备古诗《悯农二首·其一》中的一句诗,该诗通过描绘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田里劳作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真挚的同情之心,以及对当时社会体制的不满。

春种一粒粟全诗:

《悯农二首·其一》

唐朝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春种一粒粟全诗翻译:

春天种下一粒种子,秋天便可以收获许多的粮食。

天下已经没有一块田不种粮食,可还是有农民饿死。

春种一粒粟全诗赏析1: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这个春种秋收的景象大概是人人习见,众人皆知的,然而往往难于像诗人那样去联系社会、阶级而思考一些问题。诗人却想到了,他从“四海无闲田”的大丰收景象里看到“农夫犹饿死”的残酷现实。这一点拨就异常惊人醒目,自然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再如“盘中餐”,这原是人们天天接触,顿顿必食的,然而并没有谁想到把这粒粒粮食和农民在烈日之下的汗水联系在一起。诗人敏锐地观察到了,并凝聚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这就给人们以启迪,引人去思索其中的道理,从而使那些不知珍惜粮食的人受到深刻的教育。

其次,诗人在阐明上述的内容时,不是空洞抽象地叙说和议论,而是采用鲜明的形象和深刻的对比来揭露问题和说明道理,这就使人很容易接受和理解。像这首诗的前三句,从总体意义来说都是采用了鲜明的形象概括了农民在广大田野里春种秋收等繁重劳动的辛苦。这些辛苦并换来了大量的粮食,该说是可以生活下去的,但最后一句却凌空一转,来了个“农夫犹饿死”的事实。这样,前后的情况形成鲜明的对比,引发读者从对比中去思考问题,得出结论,如此就比作者直接把观点告诉读者要深刻有力得多。

最后,诗的语言通俗、质朴,音节和谐明快,朗朗上口,容易背诵,也是这两首小诗长期在人民中流传的原因。

春种一粒粟全诗赏析2:

“春种”“秋收”概写农民的劳动。从“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形象地写出了丰收的景象。第三句“四海无闲田”,表明全国的土地都已被开垦,没有一处田地闲置着。在这样的年头,照理说农民应该丰衣足食了吧?谁知现实却是“农夫犹饿死”。一个“犹”字,发人深省:到底是谁剥夺了农民的劳动成果,置农民于死地呢?“犹饿死”三个字极为深刻地揭露了社会的不公,凝聚着诗人对农民真挚的同情和对当权者强烈的愤慨。

春种一粒粟一诗的写作背景:

根据《云溪友议》和《旧唐书·吕渭传》等书的记载,大致可推定这组诗为李绅于唐德宗贞元十五年(799年)所作。这段时期是宣武混乱年代,根据年代背景我们可以判断,因为战乱导致农民也异常艰辛,作者就是在这样情况下写下这首诗。

作者简介:

李绅是唐朝的一位著名的诗人,出生于乌程县,父亲李晤曾经是一位地方县令。他一生命运坎坷,从小父亲就去逝了,后来跟随母亲读书学习。年轻的时候跟随母亲,生活十分艰辛。当时他看到农民每天没日没夜的辛苦劳作,却最终还是吃不饱穿不暖,心中无比愤恨。

由于内心的同情与感慨他写出了千古名诗《悯农》,当时里面的千古名句“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等诗句流传至今。

李绅是一位非常有才能的诗人,一生的官路也十分坎坷,起初应试都以失败而告终。后来考取进士,才慢慢的进入官场。后来离开京城去了金陵,住在节度使李掎的府中,由于当时李掎野心勃勃有谋反之心,李绅对他有异议,最终入狱。后来直到李掎被朝廷诛杀,他才得以释放。

李绅最大的成就不在官场,他从小就勤奋好学,虽然为谋求功名考取了进士,但是一生当中官职波澜起伏。曾经在长安任职过校书郎,后来升职为右拾遗与翰林学士等官职。后来又由于李党失利,李绅被贬放逐至端州任司马一职。中年之后在朝中担任过诸多官职,为朝廷做了不少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