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端
当前位置: 91开学网

 > 

知识点

 > 

历史典故

 > 

日暮乡关何处是的意思

日暮乡关何处是的意思

2024-04-11 12:34:14 461浏览

日暮乡关何处是一句很有名的诗句,它的下一句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它们抒发了诗人漂泊异地的伤感与思念故乡的情怀。它们出自唐代诗人崔颢的《黄鹤楼》。

日暮乡关何处是的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暮色渐渐漫起,哪里是我的家乡

日暮乡关何处是的原文:

《黄鹤楼》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日暮乡关何处是的原文翻译:

以前的仙人已经骑着黄鹤飞走,此地只剩下这座空空荡荡的黄鹤楼。黄鹤飞去以后再也不回返,千载的白云,依旧在楼前荡荡悠悠。登楼远眺,晴朗的江面上,历历在目的是汉阳城上草树和那布满芳草景色凄迷的鹦鹉绿洲。天色将晚,暮色弥漫,我的家乡哪里呢?烟波浩渺的江上,一片迷漾,引起我无数的忧愁。

日暮乡关何处是的原文注释:

1、黄鹤楼:故址在湖北武昌县,民国初年被火焚毁,传说古代有一位名叫费文的仙人,在此乘鹤登仙。也有人作昔人已乘白云去。

2、悠悠:久远的意思。

3、历历:清晰、分明的样子。

4、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昌县西南,根据后汉书记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

5、乡关:故乡家园。

6、烟波:暮霭沉沉的江面。

《黄鹤楼》全诗赏析:

崔颢这首《黄鹤楼》,是唐七律的代表作。诗人由感怀古事传说,慨叹世事茫茫多变,引出思乡伤别的情感,把读者带进一个广阔的诗境中。前四句用交错的手法,一、三两句怀古,二、四两句思今,并一连用了两个“去”字、两个“空”字,着力渲染,把“黄鹤一去不返”和黄鹤楼寥落空荡的情景真切地点染出来。“白云千载空悠悠”,进一步暗喻黄鹤楼长期处在冷寞中。这句抚今追昔,饱含了诗人的无限感慨,并为后面“乡关”作伏笔。五、六两句写隔江风景,意为:晴天隔江相望,汉阳的树木清楚在目,鹦鹉洲上的春草也很茂盛。用“历历”“萋萋”两组叠字,形象鲜明地描绘了汉阳树木和鹦鹉洲上春草繁茂的景象,诗意明快,节奏铿锵。这两句用隔江寥廓空旷的静景,进一步衬托出黄鹤楼的“空余”幽寂,诗味含蓄隽永。最后两句转出乡思,用“日暮”“烟波”作铺垫,触景伤情,情因景生。天晚了自然想回家,但家乡又在哪里呢?眼前只有烟波浩渺,江水滔滔。诗人这种孤独凄凉的心境和黄鹤楼长期幽寂空荡的景象,互相呼应,融为一体。这首诗把古今、虚实、远近、情景微妙地交织在一起,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这首七律,为历代诗家所称道。严沧浪极力赞扬,认为“唐人七律诗,当以此为第一。”大诗人李白也很推崇,据说他当年经过黄鹤楼时,看到这首别开生面的诗作,曾叹服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可见这首诗艺术造诣之深和影响之大了。后来李白写了《登金陵凤凰台》一诗,与这首《黄鹤楼》有异曲同工之妙,可对比阅读鉴赏。这两首诗一、二两联都是感怀古事,第三联写景,第四联借景抒发伤今之情;押同样的韵,甚至三、四两联韵脚字(“洲”“愁”)都相同;两诗在艺术上既有相通之处,也各有风采。

《黄鹤楼》全诗写作手法:

1、虚实结合。

诗的开篇便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先述黄鹤楼得名的神话传说:“昔人已乘白云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这里的“昔人乘白云”属于虚构的仙境意象,与眼前的黄鹤楼实物形成对照,既增添了诗意,又通过虚幻传说展示了楼阁的历史纵深感。

2、寓情于景。

诗人通过描写黄鹤楼周围的自然景物如“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把个人的思绪、感慨融入到壮丽的自然景色之中,使抽象的情感有了生动具体的依托。

3、时空交错。

诗歌通过时间跨度极大的叙事(从仙人乘鹤的古代到诗人登楼的当下),以及空间上的广阔视野(楼上观江面、远方的汉阳树木、鹦鹉洲等),构建了一种超越时空的宏大意境。

4、对比与象征。

通过“黄鹤一去不复返”与“白云千载空悠悠”的对比,既传达了世事变迁、时光荏苒的哲理,也通过“白云”象征了飘忽不定的人生和永恒流转的自然。

5、音韵节奏与对仗工整。

作为一首七言律诗,其音韵和谐,节奏起伏有序,对仗工整严谨,如“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字词之间形成了鲜明的音韵美感和视觉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