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端
当前位置: 91开学网

 > 

知识点

 > 

字词赏析

 > 

青出于蓝胜于蓝什么意思

青出于蓝胜于蓝什么意思

2024-03-28 13:56:15 601浏览

青出于蓝胜于蓝,出自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荀子的《劝学》,原句是“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现在人们常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来表示后辈的无限可能,此话不假,晚辈不一定不如前辈,晚辈甚至往往超过了前辈。所谓“名师出高徒”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青出于蓝胜于蓝什么意思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是一个俗语 ,比喻人经过学习或教育之后可以得到提高。常用以比喻学生超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青:靛青,深蓝色的染料;蓝:蓼蓝草,一种含有靛青素的植物。靛青是从蓼蓝等草中提炼出来的,但颜色却比蓼更深。

青出于蓝胜于蓝其中的原理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句话常用来形容后辈或门徒在学问、技艺上超越前辈或师傅。然而,关于这句话中的“青色”,很多人都认为它是从“蓝色”中提炼出来的。但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要了解“青色”和“蓝色”的关系,我们首先要知道它们的定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青色”是一种介于蓝色和绿色之间的颜色,它有着淡淡的蓝绿色调,给人一种清新、自然的感觉。而“蓝色”则是一种较深的颜色,它有着纯净、深邃的感觉,常常被用来表示天空、海洋等自然景观。

虽然“青色”和“蓝色”在色彩上有一定的联系,但它们并不是同一种颜色。那么,如何从“蓝色”中提炼出“青色”呢?

实际上,从化学角度来看,“青色”和“蓝色”都是由一种叫做“靛蓝”的化学物质产生的。靛蓝是一种深蓝色的纤维素染料,它可以从多种植物中提取,如蓝靛草、菘蓝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靛蓝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染料,可以用来染制各种颜色的织物,包括“青色”。

在染色的过程中,靛蓝可以与其他颜色的染料混合,产生不同的色彩效果。例如,当靛蓝与黄色染料混合时,可以产生“青色”;而当靛蓝与红色染料混合时,可以产生“蓝色”。因此,“青色”并不是从“蓝色”中提炼出来的,而是通过不同比例的靛蓝和其他颜色染料混合而成的。

总之,“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句话不仅仅是形容后辈或门徒在学问、技艺上的进步,更是传达了一种不断探索、创新的精神。而这种精神,也正是我们在学习、工作中应该秉持的态度。

青出于蓝胜于蓝的故事

1、文学方面。在中国文学史上,我们不能忘记“苏氏三父子”,一门父子三词客。北宋散文家苏洵和他的两个儿子苏轼、苏辙。他们三人中,以苏轼苏东坡最为大家熟知。三苏中,父苏洵和弟苏辙主要以散文著称,而苏轼不但散文创作上成果甚丰,如《贾谊论》《石钟山记》《范增论》,流传千古。在诗、词、书、画各个领域都独树一帜。著名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惠崇春江晚景》《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为豪放一派,并称“苏辛”,还有书法作品《洞庭春色赋》都独具风格,千古传颂。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因为苏轼的杰出成就,他们三父子共同入选“唐宋八大家”,八个人,他们家就占三人,实属罕见,故有“苏氏文章擅天下,目其文曰三苏,盖洵为老苏,轼为大苏,辙为小苏和也”的美称。

2、书法方面。书圣羲之,当属典范。王羲之七子一女,个个书法成就之高,堪称书法世家,尤以七子王献之,成就最高。《兰亭序》为天下第一行书,自古以来“二王”成为书法的代名词。在蔡邕、张芝、钟繇等文人书法的基础上,“二王”脱颖而出,代表了文人书法的最高境界,在中国书法史上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

3、政治方面。曹操父子,当仁不让。曹操就不用说了,一代枭雄,逐鹿中原,三分天下,建立魏政权。文学上也颇有贡献,《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步出夏门行》里的名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大气豪放,都是人生名叹名篇名句。其长子曹丕,无论在政治上,还是文学上,有过之而无不及。他的《典论》是现存最早的文学批评论文,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不可替代,是文学爱好者的知音。其子曹植《洛神赋》千古名作。他们父子,不仅在军事政治上突出,也是“建安风骨”文坛领袖人物。

青出于蓝胜于蓝出处及内涵

(一)课文原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六年级下册第17课)

(二)文化因素:出自《荀子·劝学》:“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三)文化内涵:“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即由引文中提炼而出。引文中的“青”指的是蓝色颜料靛青;“蓝”指的是可提炼蓝色颜料的蓼蓝。靛青从蓼蓝中提炼出来,而颜色比蓼蓝更深。

所以这个成语的内涵是:比喻学生可超过老师或后人超过前人。引文的内涵则是:

君子(有道德的人)说:“学习不可以停止。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出来的,可是颜色比蓝草更蓝。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凉。木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绳(木匠划线的工具),用煣的工艺可把它制成车轮,(这样)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即使再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这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

从引文这段话中可以提取以下几个要点:

1、“学不可以已”即学习非常重要,不可以停止。人不是“生而知之”的,是“学而知之”的。人进行学习才能改变“人生下来以后的‘无知’状态”,人如果不学习就总是无知的。

2、直的木材,它的本性是直的,若用人力可以把它变成圆的车轮。虽然枯槁了,也不会再直。这可以比喻人的才质不是由先天决定的,乃是由后天也就是你生下来以后是否进行学习决定的。上述的话,句句是真理,是给传统文化留下的宝贵财富,直到今天我们后人还享受不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