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端
当前位置: 91开学网

 > 

知识点

 > 

英语词汇

 > 

春风不度玉门关的春风指什么

春风不度玉门关的春风指什么

2024-03-25 14:53:29 256浏览

唐朝诗人王之涣有首描写戍边风情的著名绝句——《凉州词二首》其一,“春风不度玉门关”就是出自其中,而对于这句诗里面的春风有很多人会理解起来有些困难,表面看起来就是春天的风,但实则不是,具体指的是什么?请看接下来的分析。

春风不度玉门关的春风指什么

春风不度玉门关的“春风”是指夏季风,也就是从海洋上吹过来的暖湿气流。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凉州词二首·其一》。这句诗的意思是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

为什么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里的玉门关指的是甘肃省敦煌县境内的一处重镇。

玉门关四周群山环绕,地形起伏变化大,多山脉和盆地,因而地形较为复杂,属于典型的大陆性气候。

在它的西部是帕米尔高原,南部是青藏高原,东南面又有众多山脉,比如著名的贺兰山。

这样的地形环境分别从不同的方向阻挡了来自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的暖湿气流,导致了玉门关气候干燥,降水稀少。这里的暖湿气流,就是夏季风,也就是诗里面提到的春风。

每到夏季,暖湿气流吹过,所到之处降水增多,植物生长茂盛。但是在我国的北方,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受到夏季风控制的时间比较短。每年4~5月,夏季风到达我国南部沿海;6月到达长江流域;7月推进到华北和东北;紧接着到了9月份,受到冬季风的逼迫,又不得不退回到了南方,撤退到长江以南。

在气候学上,受夏季风影响明显的地方称为季风区,反之则称为非季风区,其分界线大概以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为界。

按照这个界限划分,玉门关正好“完美”地落在了非季风区,因而也就有了这句著名的诗句——“春风不度玉门关”。

春风不度玉门关全文

《凉州词·其一》

王之涣〔唐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译文:

奔腾的黄河远远而上,似乎要与白云连在一起,一座孤城耸峙在群山之中,何等的孤独寂寞。

何必用羌笛吹奏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呢?遥远的玉门关外,春风是永远也吹不到的。

注释:

远上:远远向西望去。“远”一作“直”。

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何须:何必。

度:吹到过。

不度:吹不到。

《凉州词·其一》赏析

唐人薛用弱《集异记》载王之涣与高适、王昌龄“旗亭画壁”的“异”事,虽然不一定可靠,但却反映出当时此诗即受到人们的喜爱。

首句出人意表,先描绘出如此奇特的画面:蜿蜒奔流波翻涛涌的黄河,如同一条飘飞的长长丝带高挂白云间。这真可谓神思妙想,因而历来受到人们的称赞。但是,诗人的这种描绘,并非随心所欲,而是根据了绘画中特有的透视法。透视法的视觉印象是,凡视线以下的物体,距离愈远,它在画面上的位置愈高。黄河只是在地面流,无论如何不会与天相接,但是,当王之涣由下游纵目向上游观望,随着视线的延伸,却觉得脚下的黄河愈远愈高,以至于“远”“上”到“白云间”。

诗人的高明之处,就在于能抓住这种视象去创作,从而写出了脍炙人口的名句。李白“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名句,也采用的是同一观察法。所不同的是,李白的视线运动是自上而下、由远及近,摄取的是黄河“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气势;而王之涣的视线运动则是自下而上、由近及远,摄取的是黄河源远流长的闲远仪态。

第二句仍接着写景。“一片孤城”是近景,“万仞山”则是远景。远处崇山峻岭的映衬,愈显得边城的孤危,整个意象悲壮而苍凉。诗写到这里,仍未出现人物。但是,既有这样一座“孤城”,则会有戍边的将士。诗人撷取这种悲壮苍凉的意象,其目的,正在于为下两句写戍边将士的心态作准备,进行环境烘托。

三、四两句,由闻笛入手写将士们的心态。乐府《横吹曲·折杨柳》歌辞云:“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边地环境的荒凉,令将士们不堪;而羌笛奏出的《折杨柳》伤离曲调,更使将士们乡愁难禁。但是,如仅仅只是在那里一味地“怨”“杨柳”,则本诗就完全成了另外一种情调。这两句诗的关键之处,就在于“何须”二字作转:玉门关外这样的苦寒边地,春风不度,杨柳难青,无法折杨柳寄情,既然如此,羌笛有什么必要再吹奏《折杨柳》这样伤离的曲调呢?两句诗中,既写出了戍边将士的思乡怨情,同时又抒发了他们豁达的胸怀;悲中不失其壮,慷慨悲凉,与中唐以后某些边塞诗的衰飒颓唐情调显然不同。正因为如此,这首诗成为典型的盛唐之音。

作者简介

王之涣:688—742,字季陵,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后迁居绛州(今山西绛县)。他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其诗用词十分朴实,但是造境极为深远,令人裹身诗中,回味无穷。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王之涣的个性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还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