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端
当前位置: 91开学网

 > 

知识点

 > 

史学热点

 > 

京杭大运河是谁修建的

京杭大运河是谁修建的

2024-02-28 16:06:17 1306浏览

京杭大运河是历史上的一次伟大奇迹,是最为宏大的水利工程之一,也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运河。修建京杭大运河的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富有野心和雄心壮志的皇帝。

京杭大运河是谁修建的

京杭大运河是由隋朝的隋炀帝开凿的。

隋炀帝的介绍:

隋炀帝杨广(569年-618年4月10日)是隋朝的第二个皇帝也是最后一位皇帝,于604—618年在位,隋文帝杨坚次子,母文献独孤皇后。开皇二十年(600年)十一月立为太子,仁寿四年(604年)七月继位。他在位期间修建大运河,营造东都洛阳城,开拓疆土畅通丝绸之路,开创科举,三征高丽等。但是,他对人民奴役征敛十分苛重,滥用民力,使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巨大的工程和连年的战争使民生不堪重负,引发大规模的叛乱。在农民军的打击下,隋朝统治摇摇欲坠,618年隋炀帝在江都(今江苏扬州)被部将缢杀,隋朝灭亡。唐朝谥炀皇帝,夏王窦建德谥闵皇帝,其孙杨侗谥为世祖明皇帝。《全隋诗》录存其诗40多首。

为什么要修建京杭大运河?

1、政治、军事统治的需要

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独特的门阀世族制度。这些强大的世族掌控着国家政治、经济、军事等命门,参与到国家的统治当中,就连帝王君主也不得不向世族妥协,与世族联姻,通过获得世族的支持,以统治国家。隋朝的建立者杨坚便出自关陇世族集团的弘农杨氏,杨坚之父为北周八柱国之一。

南北方长时间的对立,形成了地方割据集团和割据一方的观念。地方割据势力、割据观念,同隋朝中央政权、大一统思想形成尖锐的矛盾与激烈的斗争。

隋平陈后,江南地区的强宗大族仍有较强的经济实力与社会影响力,发生过数次大规模叛乱。与此同时,北方的突厥、西北的吐谷浑、东北的高句丽也逐渐发展威胁隋朝统治的存在。

江南地区并不安定,北方又有外族虎视眈眈,隋朝迫切需要通过强大的武力控制全局。大运河的开凿,使得隋朝能够快速集结调配军队,运送粮草军需,极大的加强了对江南和北方边区的控制。

2、经济发展的需要

隋唐以前中国的经济重心一直在黄河流域。自东汉末年起,到隋朝统一南北这段时间内,长期的动乱与战争,使得北方的经济受到沉重的打击,而在东晋衣冠南渡之后,北方大量士族百姓避乱南迁,使得南方的经济迅速发展。

隋朝的统一,并经过开皇之治的繁荣复兴,北方经济虽有所恢复,但相较于南方并不明显,经济重心正加速向南转移。

《陈书·宣帝纪》载:“良畴美拓,畦畎相望,连宇高甍,阡陌如绣”,《隋书·地理志》载:“毗陵、吴郡、会稽、余杭、东阳……数郡,川泽沃衍,有海陆之饶,珍异所聚,故商贾并凑。”

而京畿所在的关中地区,自商周起,经过一千多年的开发,已经无法满足急剧膨胀的人口对物质文化的需求。

早年,隋炀帝曾受文帝所派,参与平陈战争,隋统一南北之后,隋炀帝又长期驻守江南地区,对江南的富庶有着深切的感受。

大业元年,隋炀帝登基伊始,便下令开凿运河,在长江与黄河之间构筑水道,从根本上解决长安、洛阳二都钱粮物资供应问题,将北方政治军事重心与南方经济重心联系起来,形成南北统一的整体。

3、交通发展的需要

古代的交通远没有如今这样发达,无论是车马、还是船舶深受自然环境的局限。船舶运输从古至今都是运量和成本最有优势的运输形式,但由于中国西高东低的地形,主要河流都是自西向东汇入大海,缺少南北走向的大江大河。

不仅如此,在北方中原地区,因降水量的不足,就连适合通航的河流也非常有限。

隋朝统一全国,结束自西晋灭亡以来的南北割据局面,对于南北交通的需求越来越高,在这样背景下,修建一条沟通南北的运河是非常有效的措施。

修建京杭大运河的战略意义:

一、首先是因为隋朝之前的都城是在大兴城(即后来的长安),而大兴城是处于隋朝西北一个角落,对于掌控全局的战略意义远远不够。假如南方地区发生叛乱,凭着当时的消息力量,即便是以足够快的速度传递到京城,再等到朝廷作出反应时,不仅会贻误了战机,而且南方也许早已落入叛军之手。因此,为了方便朝廷对南方地区的控制,隋炀帝把都城迁至洛阳,同时把洛阳作为大运河的重要枢纽站,若是真的发生战争,通过大运河随时可以驰援南方或者其他地区。

二、其次,当时的南方地区,因为气候条件和自然环境等因素,所以在粮食等农作物方面都培育得很不错,而随着时间的发展和社会稳定,北方的土地开发和人口不断往上升,加上气候和环境因素,北方的粮食作物不再比南方有优势,反而南方的粮食作物生产数量越来越大,这时北方需要南方粮食作物的支援。因此,从整个战略意义来看,建造大运河,便于南方的粮食等作物运往北方,补充北方的不时之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