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端
当前位置: 91开学网

 > 

知识点

 > 

历史典故

 >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哲理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哲理

2024-02-26 16:44:34 428浏览

落红,本指脱离花枝的花,但是并不是没有感情的东西,即使化做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虽然载着“浩荡离愁”,却表示仍然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心力。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哲理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句诗流传至今,诉说着一种人生的哲理。

岁月无情,所有的事物都有着生老病死的规律。人生就像四季轮回,春天的繁华终会被秋日的斩波割芝代替,但是我们永远不应该忘记那些曾经给我们带来过美好回忆的人和事。

然而,纵然我们感慨落花缤纷,却不知它们融入泥土,作为春季生长的肥料,更加地滋养着花儿的生长。生命的终结,并不代表着没有收获。正如那些离开了我们的人和事,它们留下的是所有经过的岁月和时间,是让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人生的真谛。我们不应忘却,那些经历过的岁月,绽放过的花朵,都是有意义的。

我们常常在回忆往事的时候不禁悲伤,我们会想,如果那些已经逝去的事物依然存在,那该是多么美好。但是,我们并不应该这样去想。那些曾经的美好也许已经逝去了,但是留下的回忆,还是可以引导我们走向更加坚韧的未来。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里,我们不能停止前进,不能因为逝去的事物而永远停滞不前。落下的花瓣虽然美丽,却也只是一个过渡。唯有把这些曾经的美好转化为力量,才能在未来自如地翻越难关。

人生如梦,充满了喜怒哀乐。在所有的高兴与悲伤间,我们不能停下脚步。落红不是无情物,它们会变成春泥,给予我们力量,也让我们知道,逝去的事物也有着无尽的价值。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出自哪里

《己亥杂诗》

清·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译文

离别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 马鞭向东一挥,感觉就是人在天涯一般。

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不是无情之物,即使化作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

赏析1

《己亥杂诗 其五》在形式上采用了传统的七言绝句,全诗四句,每句七个字。结构紧凑,意境深远。首句“浩荡离愁白日斜”,用“浩荡”形容离愁之广,用“白日斜”渲染离别之哀。此处虽未直接言明离愁,但愁绪之深重已跃然纸上。

第二句“吟鞭东指即天涯”,其中“吟鞭”象征诗人的笔,“东指”点明方向,“天涯”则意味着遥远的去处。这句描绘了诗人挥鞭离去的景象,虽寥寥数语,但那种壮志凌云的气势却呼之欲出。

第三句“落红不是无情物”,笔锋一转,从离别的哀伤转向对生命的思考。这里的“落红”并非仅指花朵,而是象征着一切凋零的事物,包括年华、理想、友情等。诗人用“不是无情物”来表达自己对生命凋零的独特见解,即尽管生命终将凋零,但它的消逝并非无意义,而是融入了更广阔的世界。

最后一句“化作春泥更护花”,是对第三句的进一步深化。这里的“春泥”和“花”都象征着新生和希望。诗人以落红的化作春泥来比喻生命的轮回和希望的延续,表达出即使自己的人生理想无法实现,也愿意化为泥土滋养新生的决心。

这首诗不仅情感深沉,而且寓意深远。它表达了诗人对家国天下的深沉忧思,对生命的独特理解,以及对未来的坚定信念。龚自珍通过这首诗,将自己的个人情感与家国情怀紧密结合,使诗歌具有了更为深广的社会意义。

赏析2

这诗作于1839年(农历己亥),是诗人的代表作品。诗人辞官南归故里,后又北取眷属,就在往返途中创作了这一部堪称绝唱的大型七绝组诗。这首诗则表现诗人辞官的决心,报效国家的信念与使命,以及献身改革理想的崇高精神,语气乐观,形象生动,极富艺术魅力。

前两句“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一方面,离别是忧伤的,毕竟自己寓居京城多年,故友如云,往事如烟;另一方面,离别是轻松愉快的,毕竟自己逃出了令人桎梏的樊笼,可以回到外面的世界里另有一番作为。这样,离别的愁绪就和回归的喜悦交织在一起,既有“浩荡离愁”,又有“吟鞭东指”;既有白日西斜,又有广阔天涯。这两个画面相辅相成,互为映衬,是诗人当日心境的真实写照。

后两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笔锋一转,由抒发离别之情转入抒发报国之志。并反用陆游的词“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落红,本指脱离花枝的花,但是,并不是没有感情的东西,即使化做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不为独香,而为护花。表现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以此来表达他至死仍牵挂国家的一腔热情;充分表达诗人的壮怀,成为传世名句。

作者简介

龚自珍(1792年8月22日-1841年9月26日),字璱人,号定盦。汉族,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晚年居住昆山羽琌山馆,又号羽琌山民。

龚自珍8岁起学习研究《经史》《大学》。12岁从外公段玉裁学《说文解学》。13岁,作《知觉辨》;15岁,诗集编年;16岁时,读《四库提要》。他还曾经学家刘逢禄学习《公羊春秋》,与魏源齐名。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必先苦其心智,劳其筋骨,这可能是导致了龚自珍科考之路并不顺利的原因。

龚自珍六次参加科举,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他二十七岁始中举,道光九年(1829年)中进士。这一段经历使他逐步加深了对社会、人生的认识,并从自己的科场失意中体验到政治的黑暗与制度的腐败。

随着龚自珍阅历的丰富和思想的成熟,他此后创作出了诸多文章,提出一系列改革建议。如《西域置行省议》、《东南罢番舶议》、《阮尚书年谱第一序》、《送钦差大臣侯官林公序》等,从不同方面表明他对现实政治日益深刻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