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端
当前位置: 91开学网

 > 

知识点

 > 

历史典故

 > 

落红不是无情物的全诗

落红不是无情物的全诗

2024-02-26 16:44:01 265浏览

落花纷纷,不是无情飘洒,还要化作春泥培育出更多的鲜花。 这句诗表达了龚自珍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怀,以及他对自己理想的坚定追求。

落红不是无情物的全诗

这首诗是清代诗人龚自珍写的组诗《己亥杂诗》中的第五首,写诗人离京的感受。全诗分前后两部分前两句为第一部分,后两句为第二部分。在第一部分里,诗人以天涯、日暮、落花写出一片浩荡的离愁,以落花自况,赋予自己的身世之感第二部分以落花为过渡,从落花—春泥展开联想,把自己变革现实的热情和不甘寂寞消沉的意志移情落花,然后代落花立言,向春天宣誓,倾吐了深曲的旨意,展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据示了一种难能可贵的生命价值观。

《己亥杂诗》

清/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译文

离愁满怀正对着白日西下,扬鞭东去从此辞官赴天涯(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 马鞭向东举起这一起身,从此就是天涯海角了)。落花纷纷,绝不是无情飘洒;化作春泥,培育出更多新花(我辞官归乡,犹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泥土,还能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

落红不是无情物赏析1

第一句写景抒情,表达自己离开北京时的浩荡离愁感,龚自珍离京时是农历四月二十三日,他雇了两辆车从北京外城东面的广渠门出城。黄昏日落,北京城已渐渐地隐没在落日余曎中,诗人回头望北京,一股强烈的依恋之情通上了心头。第二句”吟鞭东指即天滙“,进一步表明诗人此时抑部重的心情。”吟鞭东指“,说的是离开北京,向东走去。”即大涯“,指的是诗人此次离京就不再回来了、所以踏出北京也就等于到了天海角。这是诗人决心返回家乡隐居心情的反映。

上面两句叙事抒情,心情沉重,下面两句品扬上?表现了诗人的个强精神,诗人以落红自比,认为花几虽然已经调零败落,失去了原有的娇艳和生机,他的体已不存在但此心此情不会改变,即便化成春泥。也仍然可以滋养保护花根,催促新生的花蕾,重新绽放出艳丽的花朵。这就好像自己已辞官归隐,对朝廷来说,可以认为已经没有用了,但作者不甘消极,仍要为社会做些贡献。

落红不是无情物赏析2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这开篇的两句便是写得极为抒情,也很是伤感,这个时候的诗人正是由京城回到故乡,骨子里自然充满了忧愁。刚刚离别京城的时候内心就充满了忧愁,迎着落日的余晖向前缓缓走去,这让我更加的伤感,挥舞着手中的马鞭,立马觉得整个人都在天涯。短短的两句写得极为凄美,也很是忧愁,读来当真是令人肝肠寸断。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最后这两句又是笔锋一转,从而充满了哲理,对于这个时候的诗人来说,尽管自己远离了京城,可他还是希望为国家做一番事业;远处从枝头掉落下来的花朵,它并不是无情之物,即使是化作成为了春泥,还是要甘愿培育出春花,开出最灿烂的花朵。

龚自珍在这首《己亥杂诗·其五》,看似在咏物,其实是另有所指,也正是表达出了一种独特的感伤之怀,还有对于前程的感叹,正是这样的一种描写,使得这首诗别具一格,字里行间处处充满了哲理。而我们从这么一首诗中,最是能够感受到诗人骨子里的悲痛之苦,还有家国情怀。

写作背景

道光十九年(也就是公元1839年),时年四十八岁的清代著名诗人龚自珍,由于对清朝统治者大失所望,毅然决然辞官南归。回乡后写就巨型组诗315首。这就是著名的《己亥杂诗》组诗。

龚自珍简介

龚自珍(1792年-1841年9),字璱(sè)人,号定庵,汉族,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清代进步思想家、诗人、文学家和改良主义的先驱者。

三十八岁中进士,做过礼部主事等小官,后辞官南归。

龚自珍主张革除弊政,抵制外国侵略,曾全力支持林则徐禁除y片。与林则徐、魏源等结成“宣南诗社”,讲求“经世致用”的学问,主张改良内政,抵御外侮,是近代史上改良主义的先驱之一。

他的诗文主张“更法”、“改图”,揭露清朝反动统治者的腐朽与黑暗,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被“南社”诗人柳亚子誉为“三百年来第一流”。

龚自珍生活在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正是在这样的时代,产生了这位近代史上著名的启蒙思想家。

他意识到封建的闭关锁国政策行不通了,帝国主义的步步入侵更加暴露出封建王朝衰朽没落的本质。

他以过人的胆略,敏锐的才识,大胆议政以图“医国”,终因宣传变革,“动触时忌”,于道光十九年己亥(1839)辞官南归,在归途中他有感于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愤然挥笔,写下长达三百一十五首的组诗,题名为《己亥杂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