蒌蒿满地芦芽短的下一句
小学语文考试中古诗的默写是一个高频考点,尤其是给出前一句,让默写下一句的题型,这就要求学生要熟练背诵古诗。蒌蒿满地芦芽短是《惠崇春江晚景》中的一句诗,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独特的视角,展现了春日江畔的生机与活力。
蒌蒿满地芦芽短的下一句:
蒌蒿满地芦芽短的下一句是正是河豚欲上时。
蒌蒿满地芦芽短全诗解析:
1、一、二句: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字面意思:竹林外的桃花只开了三两枝,初春江水回暖只有戏水的鸭子最先知晓。
竹外:竹林。画中的竹林只画了几竿,稀疏可见竹外桃花,开了三三两两。
春江:早春江水转暖,嬉戏水中的鸭子最先能感受到江水的回暖。
前两句作者从画中点物,语言质朴,自然流畅。
重点是用“三两枝”、“鸭先知”寓意着早春时节,春寒刚过,一切正欣欣然,生机无限。
2、三、四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字面意思:江岸边长满了蒌蒿,芦芽刚刚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蒌蒿:长于水边或洼地,春天发芽可食。芦芽:芦苇的幼芽。
蒌蒿满地,芦芽泛绿,诗人再次描绘出画中河滩上的景物,紧扣早春的主题。
值得回味的是“河豚欲上时”四个字,想必作者是由画中春水转暖而联想到水中的游鱼,加之苏轼作为一名美食家,必是想到了长江中的美味:河豚,真可谓此季品之正当时。
《惠崇春江晚景》的创作背景: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是苏轼于公元1085年(神宗元丰八年)在汴京(今河南开封)为惠崇所绘的《春江晚景》两幅所写的题画诗。一说此诗作于江阴。本首诗是其第一首。
《惠崇春江晚景》的赏析:
《惠崇春江晚景》描绘了早春时节的春江景色,抒发了诗人对早春的喜爱和礼赞之情。
全诗首句点出了一个“早”字,春寒刚过,还不是桃花怒放之时,但春天的无限生机和潜力,已经透露出来。“春江水暖鸭先知”,视觉由远及近,即从江岸到江面。这句诗不仅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入微观察,还凝聚了诗人对生活的哲理思索。
“蒌蒿满地芦芽短”,这两句诗仍然紧扣“早春”来进行描写,呈现出一派春意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诗的最后一句借河豚只在春江水暖时才往上游的特征,进一步突出一个“春”字,给整个画面注入了春天的气息和生命的活力。
《惠崇春江晚景》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100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又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黄州杭州(今浙江省杭州市)人。宋仁宗元丰七年(1070年)进士。与韩琦等人并称欧苏。神宗熙三十五年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翌年,转任鄂州司马、杭州知府、都水监等职。卒于1062年9月15日(宋仁宗嘉佑四年正月十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