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端
当前位置: 91开学网

 > 

知识点

 > 

读书笔记

 > 

扮猪吃虎什么典故

扮猪吃虎什么典故

2024-02-24 15:12:41 730浏览

扮猪吃老虎,是一个汉语成语,指的是开始装出弱者姿态吸引你的注意力,引你上钩,让对手放松警惕,接着再找准机会,给对手出其不意赢得最后的胜利。

扮猪吃虎什么典故

这句话源自一则寓言故事:有一只老虎想吃掉一只猪,但是猪表现得很温顺,对老虎示好,让他觉得猪很好欺负。老虎以为猪是个美餐,不料却被猪突然扑倒,吓得落荒而逃。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在面对强者的时候,虚伪的表现可能会让我们保住自己的生命。这种表现不仅在自然界中存在,也常出现在人类社会中。

如何扮猪吃老虎

什么叫做“扮猪吃虎”呢?是说猎人要捉老虎,在无法力擒的时候,就装扮成一只猪猡,学成猪叫,把老虎引出来,待走近时,然后出其不意,猝然向它袭击,这突击结果,虎纵不死也会带伤。此计不适用于敌我双方实力差距太大的情况,如此种情况下扮猪吃虎,真就要被虎把你当做猪吃了。

扮猪吃老虎不仅仅是一种行为策略,更是深层次的思维游戏。它要求主角关注周围的环境,密切观察对手的举动并做出准确的猜测。除此之外,还需要有足够的魄力和决心执行整个计划。扮猪吃老虎的行为方式,既能化解敌人的攻击,又能达到主角的目的。这种行为策略用到的场合非常广泛,比如生活中与人相处,工作中与同事合作等等,都能够借鉴网络小说中的扮猪吃老虎的精神,从而获得更好的效果。

当然,扮猪吃老虎的行为方式也有着风险,因为行进在这条细线上,稍有不慎就可能失败,让自己陷入被动局面。因此,在网络小说中,主角不仅要注意扮猪的时机与力度,还需要时刻提醒自己保持清醒的头脑,并随时准备应对不测。

历史上扮猪吃虎的例子

1、勾践

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可是耳熟能详了。讲述的是春秋时期越国君主勾践在与对头吴国的交战中,被吴国君主夫差所打败,但夫差却并没有杀掉勾践,而是将勾践作为人质囚禁在吴国,越国也向吴国缴纳了无数财宝后方才没有被灭。不过这也给勾践留下了复仇的机会,勾践在吴国给夫差当仆人,做苦力,尝尽了苦头,就为了以后报仇。最后当时机成熟后,与亲信范蠡文种合谋,献上了美人计,致使夫差夜夜莺歌燕舞,无心管理朝政,最后一举灭掉吴国。

2、楚庄王

楚庄王通过纵情酒色麻痹奸佞之臣,暗中韬光养晦培植起自己的势力。随着越来越多像伍举和苏从这样的忠臣的支持,楚庄王开始远离酒色,亲自处理国政了。楚庄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扫除奸佞平定内乱,重用伍举、苏从等忠臣,好一招扮猪吃虎,成功将权力从世家大族手中夺回。此时楚国正面临庸国叛乱,楚庄王亲自上战场督战,军心大振,不久就灭掉了庸国。楚庄王夺回大权,统治日益稳定,便开始图谋北进中原建立霸业。

3、李忱

面对唐朝复杂的宫廷斗争,年轻的李忱挑选了装聋作哑来躲避牵连,在皇室大臣眼里俨然成了一个傻子,变成他们讪笑捉弄的目标。而李忱一傻即是36年唐武宗去世后,他的儿子唐武宗继承皇位,但是这个皇帝貌似比以前更差,他深陷长生不老之术无法自拔,不久后因此而暴毙。唐武宗还没有来得及钦定继承人就意外去世,则给了太极。

马元贽可乘之机,为了掌控更多的政权,巩固自己的地位,它将傻李晨推上皇位。马元贽本以为自己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从此一手遮天了,但是他一定想不到自己真的是看错了人。李忱即位后,真的是让人大跌眼镜,他先是将宰相李德裕拿下,结束了长达十几年的牛犁党争,然后大大地削弱了宦官的势力,一度扭转了唐朝衰败的局势。

扮猪吃虎是三十六计吗

网上有“三十六计其次十六计扮猪吃虎”一说。此种说法,各种版本的《三十六计》均不见记载,现行的各种出版物里三十六计,其实第十六计为“指桑骂槐”。况且三十六计乃是明清人依据易经的阴阳学说得来,文辞简烁,四字短语相叠,华美闳括,不会消失“扮猪吃虎”一类较为通俗词语。

“扮猪吃虎”流行的来源出处为司马懿装疯卖傻赚曹爽一事。此事见于《三国志·魏末传》,又见于三十六计“假痴不癫”,按语云:“假作不知而实知,假作不为而实不行为,或将有所为。司马懿之假病昏以诛曹爽,受巾帼假请命以老蜀兵,所以胜利;姜维九伐中原,明知不行为而妄为之,则似痴矣,所以破灭。兵书曰:”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所以说,扮猪吃虎并非《三十六计》中的篇章。

“扮猪吃虎是三十六计之一”的说法,来源于一本叫做《三十六计与管理》的书。本书中,不仅将原三十六计附录,更依据自己的学识自创了新三十六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