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端
当前位置: 91开学网

 > 

知识点

 > 

公式考点

 > 

虽九死其犹未悔上一句儿

虽九死其犹未悔上一句儿

2024-02-23 16:59:02 230浏览

《离骚》是由战国时期的诗人屈原所创作,“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大意这也是我衷心的崇尚,纵然身罹九死,也决不后悔。这表现了屈原愿意为国家牺牲的精神,并且从不后悔自己做的事情。

虽九死其犹未悔上一句儿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意思是,内心所追求珍爱的东西,为之献出一切也心甘情愿,始终不悔。比喻为追求美好理想而不断奋斗的精神。本句为屈原《离骚》中的名句。表达了作者为追求家国富强,坚持高洁品行而不怕千难万险、纵死也无悔的忠贞情怀,后来人们在表达坚持理想、为实现目标而奋斗时常引用这一名句以表达心志。

虽九死其犹未悔全文结构划分

《离骚》一诗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诗人对往事的回顾,写了其家世出身、政治抱负、被君王疏远的痛苦和困惑,以及坚持理想的执着精神。第二部分以女媭之劝为远行的契机,写诗人先后经历重华之证、帝阍之拒、求女之败,作为人间的象征,勾勒出诗人不懈追求美政理想的艰辛足迹,以及理想破灭的残酷现实。第三部分表现了诗人在艰苦的环境中仍然没有完全放弃希望,他问卜灵氛,求疑巫咸,并听从二者的建议,决定远行,但在远游之时,对故国的强烈眷恋又使他不忍离开,从而展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

虽九死其犹未悔作品主题

《离骚》的主题是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和对现实的深深忧虑。在诗中,屈原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背景,通过对个人命运的描绘,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对理想社会的设想,表达了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和对现实的深深忧虑。

屈原的理想社会是一个公正、和平、富裕、繁荣的社会,这个社会中人们和谐共处,没有战争的困扰,没有贫富的差距,每个人都能够实现自我价值,过上幸福的生活。然而,现实却是残酷的。楚国日益衰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贵族们却沉湎于享乐,对此毫不关心。这使得屈原深感痛心,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这个现状。

然而,尽管屈原的理想是美好的,但他的理想并未实现。他的忧国忧民之情并未得到回应,他的努力也未能改变楚国的命运。这使得屈原深感失望和绝望,最终选择了以死明志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这也使得《离骚》成为了一首充满了悲剧色彩的诗歌。

离骚的浪漫主义风格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1)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屈原一生孜孜以求的政治理想是“美政”。他主张“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离骚》中充满了诗人不懈追求政治理想的热情。“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为了楚国的强盛,诗人奔走操劳,主动承担起开路先锋的重任,希望君王能赶上前代圣君的脚步;

(2)强烈的主观抒情。《离骚》以纵恣的文笔,表达了强烈而激荡的情感。诗人抱有“美政”理想,在现实斗争中惨遭失败,转而在想象中继续追求,终归失败。后又设想离开祖国,但最终不忍离去。通过这一历程,集中描摹了他受党人排挤而产生的“四种忧愤”,表现了屈原崇高的人格和深沉的爱国精神,具有强烈的抒情性;

(3)运用丰富奇特的想象和采用大量历史传说和神话故事。在现实斗争失败后,他在想象中向大舜陈词,上求天地,下索神女,命灵占卜,巫咸降神,并幻想去国远游,最后在太空中看到故乡而止步,中间穿插历史传说和神话故事,呈现出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

(4)象征手法的运用。诗人用佩戴香草表示博采众长,吸收营养,提高自己的才干;把治国之道比喻为道路;用种植香草象征广泛培植人才;人才的蜕化变质则是说众芳芜秽。这一“香草美人”的象征手法,发展了《诗经》中广泛运用的比兴,是艺术表现手法的推进。

高考高频句子默写

1.(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1)屈原在《离骚》中表现自己同情百姓的苦难生活,并因此流泪叹息的名句是“长叹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2.(2015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1)在《离骚》中,屈原诉说自己曾因佩戴蕙草而遭到贬逐,也曾被加上采摘白芷的罪名,但他坚定的表示“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3.(2020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1)《离骚》中“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两句对古代服饰的“上衣下裳制”有所反映。

4.屈原在《离骚》中表明自己保持清白,会像古代圣人一样献身正道的句子是“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5.屈原在《离骚》中表明即使无人了解自己也无所谓,只要自己内心坚定不移地追求美好的语句是“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6.在《离骚》中,屈原用“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两句写出自己身处污浊的社会环境中的压抑。他只能委屈心志,把谴责和耻辱一并承担。

7.屈原《离骚》中表明人生各有各的乐趣,但自己却独爱美的句子是“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8.《离骚》中比喻君子和小人的矛盾不可调和的句子是“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