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端
当前位置: 91开学网

 > 

知识点

 > 

人文地理

 >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原文全篇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原文全篇

2024-02-22 17:21:37 985浏览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出自于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初中语文课本上一篇必背的重点课文,大多数人都将这篇文章背的滚瓜烂熟,你还记得这篇文章全篇是怎样的吗?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原文全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

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必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扰乱其人业已开始的行动,这样来使他的心灵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情坚忍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人常常犯错,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想阻塞,然后才能奋起;心绪显露在脸色上,表达在声音中,然后才能被人了解。一个国家,在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

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关于这篇文章的理解:

本文的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思想磨练:苦其心志。

生活磨练: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行为磨练:行拂乱其所为。

磨练的益处: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个人正面忧患: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国家反面安乐: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几位古代贤人的共同点:他们虽然出身卑微,经历了苦难的磨练,但都被提拔任用,做出了一番作为。

如何培养忧患意识?

孟子说: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

意思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在不断的尝试中碰得头破血流,便久病成医,失败是成功之母便是如此。

在生活中经历的挫折愈多,对事物的敬意就越厚重,而忧患意识便来自于这份敬意。用孔子的话说叫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敏于行而讷于言、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其核心都在一个敬字。

所以培养忧患意识的本质是培养敬畏之心。

作者介绍: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号在汉代以前的古书没有记载,但曹魏、晋代之后却传出子车、子居、子舆等三个不同的字号,字号可能是后人的附会而未必可信。山东邹城人。在十五、六岁时到达鲁国后有一种说法是拜入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下。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