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之行若出其中下一句
《观沧海》是建安时代以景托志的名篇,也是古典四言诗中出现较早的名作之一。从诗的体裁上看,这是一首乐府诗;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首抒情诗。诗人用饱蘸浓墨,充满激情的大笔挥洒出大海承载日月、包蕴宇宙万物的景象。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下一句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观沧海》
东汉·曹 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背景介绍
《观沧海》是曹操在东汉末年所写的一首四言诗,描述了他登碣石山远眺大海的所见所感。此时曹操已经基本平定了北方地区,正在积极准备南下统一全国。然而,他并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而是保持了清醒的头脑和敏锐的洞察力,通过诗歌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深刻思考。
诗句分析
第一联:说明作者的行踪,东行时经过碣石山,所以登山为的是观看大海。
第二联:上山之后,他首先看到的是大海波涛汹涌,海边山丘和岛屿坚韧挺立。
第三联:海边植物映入他的眼帘。树木茂密郁郁葱葱,草木花朵碧绿繁茂葱茏。
第四联:此时正值秋风萧瑟的时候,他看到风大浪急,导致波涛汹涌冲天而起。
第五联:此时作者展开想象,太阳和月亮每天升起落下,好像是从这海水中喷薄而出,又渐渐回落水中的。
第六联:浩瀚无比的灿烂银河星辰,似乎也是从这大海里面浮现出来并消失的。
第七联:这是个结语联,说自己有幸能够看到这些,特此记载表达心志。
整体赏析
这首《观沧海》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海洋的形象,单纯而又饱满,丰富而不琐细,好像一幅粗线条的炭笔画一样。尤其可贵的是,这首诗不仅仅反映了海洋的形象,同时也赋予它以性格。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既表现了大海,也表现了诗人自己。诗人不满足于对海洋做形似的摹拟,而是通过形象,力求表现海洋那种孕大含深、动荡不安的性格。海,本来是没有生命的,然而在诗人笔下却具有了性格。这样才更真实、更深刻地反映了大海的面貌。
《观沧海》是借景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过去人们称赞曹操的诗深沉饱满、雄健有力,“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从这里可以得到印证。全诗的基调为苍凉慷慨的,这也是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写作特色
1.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本诗完全把情包含在景中,寓情于景,在字里行间洋溢着饱满的激情。诗人通过描写大海的辽阔与壮美来表现自己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本诗句句写景,句句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与自己的雄心壮志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并且把高潮放在诗的末尾,通过虚写表达自己的主观感受,即对大海的感悟,不但做到了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气势宏伟,而且做到了情理结合。
2.意境开阔,气势雄浑
诗人以沧海自比,通过写大海吞吐宇宙的气势,来表现诗人自己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感情奔放。“日月”四句是写景的高潮,诗人用夸张的表现手法,创造了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诗人以饱满的激情,勾画出大海变化万千的特点和波澜壮阔的气势。
《观沧海》历史价值
《观沧海》作为曹操的代表作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首先,诗歌记录了曹操在东汉末年的政治和军事成就,以及他对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思考。其次,《观沧海》作为一首文学经典之作,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和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精炼:选择题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东临碣石”中的“临”,写诗人登高观沧海,起笔气势不凡。
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水波和山岛。
C.诗中描写了萧瑟的秋风、汹涌的波涛,营造悲凉伤感的意境。
D.本诗寓情于景,体现诗人博大的胸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
【解析】C.诗中描写萧瑟的秋风、汹涌的波涛,营造了苍凉壮阔的意境,并无悲凉伤感。
2.下列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观”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诗歌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首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起笔气势不凡。
B.诗人把登上碣石山,观望沧海所见到的秋天自然景色,特别是把大海壮阔、宏观的景象生动地描绘出来,让我们可以领略到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宏大的抱负。
C.“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中“萧瑟”一词营造了一种宏大、壮阔的氛围;“涌”字让我们不仅看到了洪波连天的形态,还仿佛听到了惊涛拍岸的声音。
D.这首诗场面宏大,气象壮阔、宏伟,通篇以写实的手法表达了一种壮美、豪迈的情感。它于苍凉中又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解析】D.诗人在此诗中运用了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D项中“通篇写实的手法”赏析有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