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什么意思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是控制在《论语》中说的话,“讷”原本的意思是迟钝,比如木讷,就是说一个人呆头呆脑,反应迟钝,在这里指的小心谨慎,“讷于言”就是说话小心谨慎。“敏”是敏捷、快速,“敏于行”就是行动起来非常敏捷,在这里孔子指的是一个人做起事来非常的干练,绝不拖泥带水!整体的意思请看接下来的文章内容。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什么意思
释义:君子说话应该谨慎,而行动要敏捷,即为人处世要慎“言”敏“行”。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出处
“君子不会夸夸其谈,做起事来却敏捷灵巧。”这句话出自于《论语》中的一篇经典章节。从字面上来看,这句话是在强调一个人应当注重实际行动而非空谈,讲究做事的效率和质量。然而,这句话背后更深层次的含义却是一种深刻的哲学思想,可以引导我们在个人修养和人生道路上获得更加深刻的启示。
在这句话中,“君子”二字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论语》中,这个词意味着得道的人,拥有高尚品质、高尚人格的人。这个词语中所包含的人格意义,远不仅仅依靠个人的素质和修养。在社会和人际关系中,君子这个称呼意味着敬重、体恤和尊重。他们与人交往,礼仪规矩,讲究公正、真诚。而在生活中,他们注重实践和行动,寻求真理,探索价值,追求道德。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的解悟
这句话强调的是说与做的辨证关系。历代先贤向来反对说大话、空话、套话,倡导谨言慎行、言行一致、行胜于言。
古语云,病从口入,祸从口出。“讷于言”,并非不言,而是要慎言、少言、真言,不能言过其实、以言证行,更不能只言不行、言之无文。这是待人处事的基本准则,也是修行的成熟表现。但仅此是远远不够的,更为重要在“敏于行”。也就是说,行动是最好的语言。欲要达到一个目标或者实现一种价值,就要少说话多做事,一门心思扑在干事创业上,把手中的事干成、把想干的事干好,就如诗人陆游所言“绝知此事要躬行”,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这样的君子在《论语》中也有榜样——颜回
《论语·为政》第9章: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孔子说:“我每天给颜回讲学授课,他从来不会提出反对意见或疑问,那样子简直愚钝极了。但下课后,我仔细考查他的言行,发现他在践行我讲的内容,可见颜回并不是真的愚钝。”
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无论在道德还是学问,在孔门是首屈一指的人物。为人谦逊好学,“不迁怒,不贰过”。孔子称赞他“贤哉,回也”,要弟子向颜回学习。不幸英年早死。
颜回的忠厚与内向,掩盖了他的聪颖善思,就连孔子一时也难以断定颜回的天资究竟属于哪个层次。经过一段时间的深入观察了解,孔子才指出颜回并不愚。
颜回天资极聪慧,就连能言善辩的子贡也坦率地说不敢与颜回相比。《论语·公冶长》记载: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必读国学经典名句
1、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增广贤文》
译:羊羔有跪下接受母乳的感恩举动,小乌鸦有衔食喂母鸦的情义,做子女的更要懂得孝顺父母。
2、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志》
译:对任何一件事,不要因为它是很小的、不显眼的坏事就去做;相反,对于一些微小的。却有益于别人的好事,不要因为它意义不大就不去做它。
3、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论语》
译:见到好的人,生怕来不及向他学习,见到好的事,生怕迟了就做不了。看到了恶人、坏事,就像是接触到热得发烫的水一样,要立刻离开,避得远远的。
4、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
译:干活抢重的,有过失主动承担主要责任是“躬自厚”,对别人多谅解多宽容,是“薄责于人”,这样的话,就不会互相怨恨。
5、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
译:君子总是从善良的或有利于他人的愿望出发,全心全意促使别人实现良好的意愿和正当的要求,不会用冷酷的眼光看世界。或是唯恐天下不乱,不会在别人有失败、错误或痛苦时推波助澜。小人却反,总是“成人之恶,不成人之美”。
6、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
译:见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超过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就虚心请教,认真学习,想办法赶上他,和他达到同一水平;见有人存在某种缺点或不足,就要冷静反省,看自己是不是也有他那样的缺点或不足。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译:自己不想要的(痛苦、灾难、祸事……),就不要把它强加到别人身上去。
8、当仁,不让于师。—《论语》
译:遇到应该做的好事,不能犹豫不决,即使老师在一旁,也应该抢着去做。后发展为成语“当仁不让”。
9、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
译:君子不会夸夸其谈,做起事来却敏捷灵巧。
10、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周易》
译:同心协办的人,他们的力量足以把坚硬的金属弄断;同心同德的人发表一致的意见,说服力强,人们就像嗅到芬芳的兰花香味,容易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