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端
当前位置: 91开学网

 > 

知识点

 > 

名人名言

 > 

火烧连营发生在哪里

火烧连营发生在哪里

2024-01-31 16:41:59 1605浏览

火烧连营这个事情其实发生在三国时期,陆逊以少胜多,大败蜀军,使得刘备元气大伤,不久便病死在白帝城。陆逊火烧连营的成功,决定了夷陵之战(猇亭之战)蜀败吴胜的结果。

火烧连营发生在哪里

火烧连营指的是三国时期吴蜀之间的一次战役,夷陵之战,又称彝陵之战、猇亭之战(猇亭[xiāotíng],古地名,在今湖北宜都北)。

关羽死于东吴之手,诸葛亮以及众群臣已经把刘备劝的差不多了,让刘备犹豫,但是张飞一句“大哥”,诸葛亮知道再劝无用。刘备尽起蜀汉75万大军与东吴决一死战,然大败,蜀汉精锐夷陵大败,火烧连营700里,失去黄忠,张飞以及大部分中层将领,至此蜀汉元气大伤,失去了统一天下的资本。

火烧连营故事简介

孙权杀了关羽,抢回荆州,这两件事惹得刘备心里冒火。他不顾文武大臣们的劝阻,亲自率领75万人马杀向东吴。

张飞命令3天之内作好白旗白甲,全军将士带孝出征,并叫范疆、张达快去办理,误了期限就杀人。范疆、张达看不能完成任务,就刺死张飞,投奔了孙权。

刘备听说张飞被害,大哭一场,对孙权恨之入骨。再说孙权听说刘备大军杀来,十分害怕,就写信请魏国帮忙。这时,曹操已经病死,曹丕正希望两家相争,自己从中得利,所以,一个救兵也不肯派。

孙权只好自己对付刘备。他先派年轻的孙桓、后派年老的甘宁等将领阻挡刘备,都被刘备打败。孙权急得没有办法,就把杀害张飞的凶手范疆、张达送给刘备,还愿让出荆州求和。刘备不答应,非要灭了东吴不可。

孙权急得不知如何是好。老臣阚泽推荐小将陆逊,说:“如果不用陆逊,东吴非灭亡不可!”孙权便任命陆逊为大都督。陆逊说:“我是文官,有这么年轻,恐怕有些人不服从我的命令。”孙权就把自己的宝剑交给陆逊,允许他先斩后奏。

果然,一些将领对陆逊不服。这时,蜀军天天跑到营前挑战,对东吴军队破口大骂。有些将领非要出营跟蜀军杀个痛快不可,陆逊严令不许出营。他要等蜀兵十分疲劳、麻痹大意的时候再出兵。

刘备听说孙权让小将陆逊做大都督,很不把他放在心上,说:“我指挥打仗有年头了,还打不过一个小孩子吗?”

刘备的部队从春天出征直到夏天,也没打败东吴主力,就在树林里安营扎寨了,寨一个挨一个,连续几百里长。马良感到不妥,劝刘备说:“这样安营,是不是征求一下丞相的意见?”刘备说:“我很懂兵法,何必问孔明。”

陆逊得知刘备的营寨犯了兵法大忌,就想好了打败刘备的计谋。这天,东南风刮得很猛,陆逊指挥大队人马带着茅草和火种,并分三路,一起杀进蜀营,把蜀军40个营地烧成一片火海,刘备在赵云的保护下逃到白帝城。

刘备连营七百里真的做错了吗

夷陵,就是如今宜昌三门峡一带,东连远安县、当阳,西邻秭归县、兴山,南抵枝江、长阳,北与保康接壤,南北长约100公里,东西宽约77公里。中间是长江,两侧则连山绵延,在这种地方行军,连营扎寨本身就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公元221年7月,刘备倾国之兵伐吴,结果在夷陵之战时被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长久以来,刘备“七百里连营”一直遭到批评,学者认为这一决定是造成惨败的最大原因。坐山观虎斗的曹丕也认为刘备犯了大错,“帝(曹丕)闻备兵东下,与权交战,树栅连营七百余里,谓群臣曰:备不晓兵,岂有七百里营可以拒敌者呼?”真的如此?不是刘备愿意这样,实则迫不得已。前面提到,夷陵一带本身就道路狭窄,中间是还是河道,沿途必须要派兵驻守,掩护撤退同时保证粮草运输。

从永安到夷陵都是三峡地区,沿途是沿着长江布局的狭长栈道,即使出夷陵峡口到猇亭一带,依然是沿江的狭长地区,其他地区则是绵延不绝的高山、原始森林。到了400多年后的唐朝,这里的交通情况依旧没有改观,“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就是最好的说明。

郦道元在《三峡》中这样描述,“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分夜分,不见曦月。”据《三国志·陆逊传》、《资治通鉴》中记载,蜀军人数约5万人,当时蜀汉和吴国国界线大概在巫山附近。

陆逊通过敌我兵力、士气等对比情况,认为吴军应该暂时避开蜀军锋芒。陆逊的决定得到孙权认可,于是吴军一路东撤,最终撤到了夷道(今湖北宜都)、猇亭(今湖北宜都北古老背)一带。

在这里,陆逊来了个坚壁不出,甘愿把西边数百里的狭长地带让给刘备,“蜀军分据险地,前后五十馀营,逊随轻重以兵应拒。”陆逊这招非常奏效,长江沿线正值一年中最炎热季节,蜀军求战不得,苦不堪言,士气更是一落千丈。

最终的结果大家都知道,陆逊来了个火攻,连烧七百里,刘备惨败而回,落了个病死白帝城的下场。可能有人会疑问,刘备为何不用水军?不是刘备不愿意用,实乃迫不得已。当关羽丢了荆州后,刘备的水军之力不复存在,益州水军战斗力又很差,水路只能作为备选,东吴水军天下闻名,一旦是作为主力顺江而下,后果不堪设想。

看到这里大家应该明白,刘备“连营七百里”实乃无奈之举。刘备排兵布阵没有问题,奈何陆逊抓住了刘备侧翼的薄弱点,以点带面,一举击溃蜀军。

刘备火烧连营是被谁打败的

陆逊。公元221年,孙吴的大难即将降临。这一年,刘备在登基不久后,不顾朝臣的劝阻,亲自率领举国之兵出峡,以“为关羽报仇”的名义进军荆州,立志要一路打到建业(今江苏南京)。然而,在这个关键时刻,孙吴的大都督吕蒙却不幸病逝,前线诸军瞬间失去了主心骨。

面对刘备的来势汹汹,孙权必须找到一个能够统领荆州军务、抵御刘备兵锋的将领。吕蒙曾向他推荐过两位杰出的人才:陆逊和朱然。这两位都是在军中崭露头角、备受瞩目的人物。

然而,孙权最终选择了陆逊作为统帅。这个决定让许多将领感到不服和疑惑。在刘备围攻夷道、孙桓的紧要关头,陆逊选择了坚守不出,没有去救援孙桓。当刘备前来挑衅时,陆逊也始终保持冷静,不为所动。这种冷静的态度让本就年轻的陆逊更加被老将们轻视。

然而,夷陵之战的最终结果让所有人大跌眼镜。陆逊凭借着他的智谋,成功地火烧连营七百里,让刘备狼狈败逃,不仅保住了孙吴的周全,更让那些曾经轻视他的将领们闭上了嘴。

陆逊在军事上的才智过人,不仅在孙吴军中享有威望,同时也被魏、蜀两国所忌惮。在夷陵之战后六年的石亭之战中,陆逊再次展现了他的智勇,成功地击败了曹休,让曹魏不敢再主动兴兵南下。这一战不仅让陆逊在军事上威名远扬,也让孙权更加倚重他。

除了在军事上的才智过人,陆逊在内政方面也有着不俗的表现。他被孙权委以上游的军政大权,甚至刻了自己的印信交给他,让他直接负责与蜀国的交涉。在石亭破魏之后,孙权特别设置了“上大将军”一职授予陆逊。为了表彰陆逊的功绩创立官职,孙权也是没谁了。

陈寿修《三国志》时,将三国各路英豪中除了那些有帝号的,只把两个人单独列传:一个是诸葛亮,另一个就是陆逊了。这足以说明陆逊在三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刘备简介

刘备,字玄德,出生于东汉末年的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一个贫苦家庭。他的祖父刘雄曾经担任过太仆丞,父亲刘弘则是一名小吏。由于家庭条件不好,刘备从小就过着艰苦的生活,但他却有着远大的志向和抱负。

在政治上,刘备最初担任的是安喜尉、下邳相等职务,后来投靠了徐州牧陶谦,成为了徐州牧的得力助手。他通过与各地豪门贵族、士族集团的联合和斗争,逐渐在政治上崭露头角。在赤壁之战后,刘备趁机占领了荆州和益州,建立了蜀汉政权,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

在军事上,刘备也是一位出色的统帅。他善于运用兵法,精于战略和战术的运用,能够在战争中迅速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他曾经在赤壁之战中与孙权联合击败曹操,取得了重要的胜利。此外,他还善于运用地理和自然条件进行战斗,如夷陵之战中他利用地形优势击败了东吴军队。

在文化上,刘备也是一位有学识的人。他善于吸收各种文化元素,有着广泛的知识和见识。他曾经与许多文人墨客交往,如诸葛亮、庞统等人,这些人的文化和思想也对于刘备的思想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文学和影视作品中,刘备的形象往往被塑造成一位仁爱、智慧并存的英雄人物。他的形象频繁出现在小说、戏剧、电影和电视剧中。例如,《三国演义》这部经典的小说对刘备的形象进行了深入的刻画,将他的仁爱、智慧和勇敢展现得淋漓尽致。而在新版《三国演义》中,于和伟饰演的刘备则将这一形象诠释得深入人心。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了刘备的形象,还通过他的故事展现了三国时期的英雄主义和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