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端
当前位置: 91开学网

 > 

知识点

 > 

历史典故

 > 

火烧连营七百里的吴将是

火烧连营七百里的吴将是

2024-01-31 16:41:17 413浏览

在中国古代的历史中,有一个著名的故事叫做“火烧连营”。这场战役发生在公元222 年,是蜀汉和东吴之间的一次大规模军事冲突。当冲天大火升腾之时,刘备方才醒悟,但为时已晚,七百里连营、七十五万将士转眼间被置于一片火海......

火烧连营七百里的吴将是

陆逊。

陆逊(183年-245年),本名陆议,字伯言,吴郡吴县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汉末三国时期吴国政治家、军事家。

陆逊出身江东大族吴郡陆氏,建安八年入孙权幕府,历任海昌屯田都尉、定威校尉、帐下右部督,曾率兵击破丹阳山越首领费栈,得精兵数万人,后娶孙策次女为妻。

建安二十四年,陆逊参与吕蒙袭取荆州的行动,因功累封娄侯。黄武元年,蜀汉皇帝刘备大举征吴,孙权命陆逊为东吴大都督,在夷陵之战中火烧连营,破蜀汉军四十余营,加拜辅国将军,领荆州牧,改封江陵侯。黄武七年又于石亭之战大败魏扬州牧曹休大军。

黄龙元年,孙权称帝后以陆逊为上大将军,右都护,辅佐太子孙登,并掌管陪都武昌事宜。赤乌七年升任丞相,总领三公事务,领武昌事。在“二宫之争”中,他被卷入孙权父子相争中,因亲属多支持太子孙和陆逊,屡受孙权责备,最终在赤乌八年忧愤而死,终年六十三岁。

孙休时被追谥为昭侯。陆逊文武兼备,追随孙权四十余年,统领吴国军政二十余年。其为人深谋远虑、忠诚耿直,一生出将入相,被赞为“社稷之臣。孙权将他与商朝的伊尹、周朝的姜尚相提并论。

刘备真的有连营七百里吗

我们先来分析一下,刘备到底有没有连营七百里。《三国志·文帝纪》记载:“帝闻备兵东下,与权交战,树栅连营七百馀里,谓群臣曰:‘备不晓兵,岂有七百里营可以拒敌者乎!’”意思是说,夷陵之战初期,曹丕得到的战报上,明确写着刘备在伐吴过程中,的确曾连营七百余里,曹丕并没有否定这一战报,只是说这样的用兵方式,令人难以苟同。也就是说,刘备的兵马就算真的仅有五万,他也的确做到了连营七百里。

不过,结合《三国志·吴主传》中,“蜀军分据险地,前后五十馀营”这一记载,我们不难得知,刘备连营七百里,并非占据了方圆七百里的地方扎营,而是前后连成一排,分别占据了险要地势,也就是说,所谓的连营七百里,仅是指刘备的营寨,连成了一条稀稀拉拉的线条,长约七百里。因此,就算他没有七十万大军,依旧可以做到。

火烧连营七百里简介

前言:刘备成功击败曹操和北方政权,最终建立了蜀汉并称帝,在刘备称帝的第一年,他计划发动军事行动攻打东吴的孙权。

这次进攻有两个原因:为了报答关羽和张飞在东吴之死的血海深仇,当初桃园三结义时,刘备、关羽和张飞就像亲兄弟一样,现在只剩下刘备孤身一人,这份仇恨必须得到血债血偿;其次,刘备作为皇帝,需要统一天下,攻取东吴成为必然之举。

刘备亲自指挥着4万大军和数百艘战船顺江东下,面对蜀军的进攻,孙权任命年仅27岁的年轻才俊陆逊为大都督、右镇西将军,前去迎敌。

尽管陆逊出身于书香门第,但他对兵法十分熟悉,在战略上极为聪明,他采取的对策是坚守城池,实施坚壁清野战术,不出城迎战。

蜀军顺江而下,翻过重重山岭,直抵东吴的前沿军事重镇夷陵,吴国众将争相请战,要立刻出兵迎击,但陆逊置若罔闻,静坐不动。

他分析认为,刘备锐气正盛,又占据有利地形,此时出战胜算不大,若失败代价太大,目前只能忍让,因此,陆逊对蜀军的进犯始终是一声不吭。

众将认为陆逊怯懦,颇有微词,但陆逊并不在意,只管坚守,两军像激流与磐石般对峙了两月有余,这边厢,刘备渐渐等不及了。

他派遣吴班在平地开营垒诱敌,吴国将领果然上当,蠢蠢欲动,但陆逊仍旧不为所动,认定这是个诱敌计。

几日后,陆逊带领众位大将一同站在高处观望,果然发现吴班兵已经悄悄撤走,这下,众将才明白陆逊的神机妙算,刘备见诱敌无果,也放弃了水陆并进的作战策略,下令水军撤回岸上,在各处扎营防守。

这边厢,蜀军驻扎多时,士气低落,陆逊决定对蜀军发起反击,众将认为时机已过,不以为然,但陆逊胸有成竹,他已经拟定了以火攻的万全大计。

因为蜀军连营盘踞,犯下了兵家大忌,再加上正值酷暑,许多营寨又紧挨树林,极其容易失火,果然,东吴士兵带着火种猛烈攻击时,轻易将刘备军营化为火海。

蜀军死伤惨重,刘备仓皇逃跑,所有的军资器械丢失一空,陆逊本想乘胜追击,但考虑到可能有曹魏军的介入,遂放弃追击,任刘备逃回白帝城,这次主帅亲征,以失败告终,刘备郁结成疾,仅一年后便病逝。

七百里连营到底是对是错呢

首先,刘备发动夷陵之战,从秭归出发,沿长江一线直达夷陵,这一带地形狭长,刘备要是想东进,必须经过这一带。刘备为了防备魏军和吴军,不得不连营七百里;其次,刘备东征,先锋部队只有五万附近,加上蛮王沙摩柯的一万人,总共也就六万余人而已。刘备的益州其实人数并不多,按比例来说刘备军队不足二十万,但是刘备这次东征,连营七百里,看似声势浩大,其实也就是虚张声势。

再次,刘备的连营战术是当时对付吴军水军最好的战术了。东吴的水军厉害,刘备在狭长的地形情况下,对付吴军,必须要要连营,稳扎稳打,密布防线,打击吴军。而连营最大的好处就是阻止了陆逊带领吴军进行战术推进。蜀军营寨相连,处处布防,在一定程度上有利地延迟了吴军的进攻。

最后,刘备当时的目标很明显,就是要收回荆州附近地区,而不是东吴。而东征过程中,没有向南推进,说明当时蜀军的目标就是荆州,刘备可能意图拿下荆州后,与孙权进行谈判,重新划分势力范围。

但是如此,蜀军还是大败,刘备东征,发动夷陵之战失利。犯了不可饶恕的错误。在夷陵之战中,陆逊善于正确分析军情,大胆后退诱敌,集中兵力,后发制人,击其疲惫,巧用火攻,终于以五万吴军一举击败气势汹汹的蜀军,创造了由防御转入反攻的成功战例,体现了高超的指挥艺术和军事才能,表明他不愧为一位杰出的军事统帅。至于刘备的失败,也不是偶然的。他以怒兴师,恃强冒进,犯了兵家之大忌。在具体作战指导上,他又不察地利,将军队带入难以展开的二、三百公里的崎岖山道之中;同时在吴军的顽强抵御面前,又不知道及时改变作战部署,而采取了错误的无重点处处结营的办法,终于陷入被动,导致悲惨的失败,自食覆军杀将的恶果,令人不胜感慨。

战役中失利的蜀汉昭烈帝刘备向西败逃,但是到了益州东部的永安便不再西进。孙权方面虽然获胜,但是听到刘备驻扎在离边境如此之近的地方仍然感到畏惧,遣使议和。因长期征战和兵败而心力交瘁的刘备同意停战,次年四月逝世,蜀汉军政大权全部托付于丞相诸葛亮,后者立即遣使与东吴恢复同盟,共同对抗曹魏。

夷陵之败让新建的蜀汉政权受到沉重的打击,不仅损失大量士兵与物资,还有多名将领阵亡。而隔年君主刘备的死亡更让这个建立在他名望之上的国家摇摇欲坠,国内叛乱四起。丞相诸葛亮花了约5年的时间才能重建军队与弥平这些叛乱,并让国力提升到可以对外出兵的地步。

这场战役之后近四十年的时间内,三国互相之间的疆域基本保持不变,吴蜀重修于好的联盟再也没有发生动摇,三国局势出现稳定的对峙,夷陵之战也因此被认为是前后三国的分界点之一。正因为有着那么大的影响,因而与曹袁之官渡、魏吴之赤壁并称为三国三大战役。

刘备连营七百里是对是错?每个人的看法都是不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