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端
当前位置: 91开学网

 > 

知识点

 > 

读书笔记

 > 

蔺相如完璧归赵的故事

蔺相如完璧归赵的故事

2024-01-30 17:26:24 448浏览

“完璧归赵”是一个非常经典的成语典故,故事中,主角蔺相如依靠自己独特的个性魅力,以及在政治上和外交上的智慧,完美化解了一场危机。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蔺相如完璧归赵的故事!

蔺相如完璧归赵的故事

蔺相如是赵国的一名宦官,因其才华横溢而被赵王任命为上大夫。当时秦国向赵国提出要求,希望以十五座城池交换赵国的和氏壁。赵王担心秦国意在骗取宝璧而非真心交换城池,所以派遣蔺相如出使秦国以保护和氏璧不被骗走。

蔺相如带着和氏壁来到秦国向秦王转交了宝璧。秦王接过宝璧后非常高兴,但他并没有履行交换城池的承诺。蔺相如看出秦王并无诚意,便假称宝璧上有一处瑕疵需要指给秦王看,借机从秦王手中夺回了和氏壁。

蔺相如意识到秦王并无真正交换城池的意图,便威胁秦王说如果秦王不履行承诺,他就会砸碎宝璧让秦国失去信誉。秦王被蔺相如的勇气和智慧所折服,最终同意履行交换城池的承诺。

蔺相如以智慧和勇气保护了赵国的利益,成功地完成了完璧归赵的任务。这个故事不仅展示了蔺相如的才华和勇气,也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外交斗争和利益纷争。

完璧归赵的原文:

蔺相如之完璧,人皆称之。予未敢以为信也。

夫秦以十五城之空名,诈赵而胁其璧。是时言取璧者,情也,非欲以窥赵也。赵得其情则弗予,不得其情则予;得其情而畏之则予,得其情而弗畏之则弗予。此两言决耳,奈之何既畏而复挑其怒也!

且夫秦欲璧,赵弗予璧,两无所曲直也。入璧而秦弗予城,曲在秦;秦出城而璧归,曲在赵。欲使曲在秦,则莫如弃璧;畏弃璧,则莫如弗予。夫秦王既按图以予城,又设九宾,斋而受璧,其势不得不予城。璧入而城弗予,相如则前请曰:“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夫璧非赵璧乎?而十五城秦宝也。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弃我如草芥也。大王弗与城,而绐赵璧,以一璧故,而失信于天下,臣请就死于国,以明大王之失信!”秦王未必不返璧也。今奈何使舍人怀而逃之,而归直于秦?是时秦意未欲与赵绝耳。令秦王怒而戮相如于市,武安君十万众压邯郸,而责璧与信,一胜而相如族,再胜而璧终入秦矣。

吾故曰: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若其劲渑池,柔廉颇,则愈出而愈妙于用。所以能完赵者,天固曲全之哉!

完璧归赵的哲学思想:

通过“完璧归赵”这一事件,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代哲学中所强调的“以德报怨”的思想。蔺相如并没有选择以战争来解决问题,而是通过和平、智慧的方式成功地解决了问题。这种思想对于我们今天处理国际关系、解决争端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完璧归赵的政治视角:

完璧归赵发生在战国时期,各国之间互相争霸,政治局势错综复杂。蔺相如通过巧妙的策略,成功地保护了赵国的宝玉,展示了赵国的实力和智慧,同时也体现了战国时期的外交策略。

完璧归赵的文化视角:

完璧归赵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诚信、智慧和勇气。蔺相如以其卓越的智慧和坚定的信念,成功地维护了国家的尊严和利益。这个故事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的经典案例,传承至今。

蔺相如是谁?

蔺相如,生卒年不详,是战国时期赵国的上卿,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他的生平经历中,有三个重要事件,分别是“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以及“负荆请罪”。这些事件不仅凸显了蔺相如的卓越智慧与坚韧性格,也反映出了当时战国时代政治外交的复杂性与关键性。

在赵国宦者令缪贤的舍人时期,蔺相如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然而,他真正崭露头角的时刻要追溯到赵惠文王时期,当时秦昭襄王提出用十五个城池来换取和氏璧,一块珍贵的宝物。蔺相如被派遣前往秦国,这一使命对他来说既是巨大的机遇,也是巨大的挑战。他在交涉中表现出了非凡的智慧,坚决扞卫了赵国的利益,最终成功地实现了“完璧归赵”的壮丽壮举。

公元前279年,秦王与赵王相会于渑池,蔺相如在赵王身边,积极捍卫着赵国的尊严。他的果断和智谋在这一事件中得到了彰显,成功地化解了危机,维护了赵国的荣誉。他的表现获得了赵国的认可,被任命为上卿,位高权重,甚至超过了赵国的名将廉颇。然而,蔺相如并没有因此而骄傲自大,他的谦虚和智慧赢得了廉颇的尊敬,两人成为了亲如兄弟的交情。

“完璧归赵”事件中,蔺相如巧妙地保护了赵国的利益,坚守原则,为赵国赢得了珍贵的和氏璧。他在与秦国的交涉中表现出了高超的智谋,善于抓住关键时刻,巧妙地利用交涉中的细节来维护赵国的权益。他的决断和果敢,使他能够在危险的时刻保持冷静,维护国家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