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端
当前位置: 91开学网

 > 

知识点

 > 

人文地理

 > 

书到用时方恨少是谁的名言

书到用时方恨少是谁的名言

2024-01-30 16:19:49 290浏览

“书到用时方恨少”是一副劝勉联的上半句,这一句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劝勉人们多读书、读好书。这句诗是谁的名言呢?关于这一句话,你有着怎样的感悟?

书到用时方恨少是谁的名言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陆游(对联)

陆游介绍:

陆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尚书右丞陆佃之孙,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他生于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

陆游的仕途并不顺利,在宋高宗时期参加礼部考试,因受宰臣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孝宗时虽然赐进士出身,但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嘉泰二年(1202年),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但他的官职始终不高,直到晚年退居家乡。

陆游创作了大量的诗歌,现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他通过诗歌表达了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注和忧虑,以及对个人遭遇的悲愤和感慨。他的诗歌风格豪放、激昂,语言质朴自然,深受后世读者的喜爱。

书到用时方恨少的鉴赏: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这是一副劝勉联,对联虽浅显易懂,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如果说上联是劝勉人们要“贵学”,那么下联“事非经过不知难”,就是强调“行”的重要性,光“学”不“行”终是无益。陆游在《冬夜读书示子聿》中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明林鸿说:“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也是此理。宋代的朱熹和清代的王夫之更把“知”“行”关系说得明白。朱熹说:“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王夫之在《尚书引义》中云:“知之非艰,行之唯艰。……且夫知也者,因以行为功者也;行也者,不以知为功者也。行焉可以得知之效也,知焉未可以得行之效也”,均是说“知”“行”的关系,“知”是手段,“行”是目的,不“行”,无以奏“知”之效,也无以知“事”之艰难,免不了落个“纸上谈兵”的下场。

本联用明白易懂的语言,将“知”“行”有机地结合起来,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本联在艺术上的特色是用词平淡,不事雕琢,雅俗共赏,语言自然却韵味无穷,深得孟浩然《春晓》的艺术真谛。本联对仗也工整自然,意义相对,尤其深刻、贴切,故千百年来成为劝勉联中的精品。

书到用时方恨少的启示: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书籍是前人智慧的结晶,书籍是智者真知灼见的积累。读书就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求知,这个世界上只有读书之人是最智慧的人,只有读书才能站得更高,看得更远,行得更正。书籍如灯塔,每一个人的理想和奋斗目标都是从书籍中学习而明确起来的,书籍是人生引路人,书籍是人生追梦人。

古人云:“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一个有志向和梦想的人,都是喜欢读书的人,只有读书才能给人智慧,给人信念,给人激情,给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一个人有了正确的人生观,就有了一股强大的正能量,让人生在实现梦想中有信心和勇气的力量。书籍是人的精神食粮,读书像吃饭一样,不吃饭会肚子饿,不读书会使人精神缺钙,没有精气神,做人需要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