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夜吴歌秋歌是谁写的
在学习一首古诗的时候,我们首先要了解古诗的作者是谁。通过了解诗人以及创作背景,我们能够更深一步的体会古诗中的意境。《子夜吴歌·秋歌》就是一首非常著名的诗,作者是历史上名传千古的“诗仙”。
子夜吴歌秋歌是谁写的
《子夜吴歌·秋歌》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借乐府旧题而创作的诗,也是李白的代表作。
李白介绍:
李白(701年2月8日—762年12月),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汉族,祖籍陇西成纪(现甘肃静宁)。我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称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大李杜”。其诗风格豪放飘逸洒脱,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韩愈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唐朝文宗御封李白的诗歌、裴旻的剑舞、张旭的草书为“三绝”。
代表作品:《将进酒》《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望庐山瀑布》《侠客行》《春思》《秋歌》等。
《子夜吴歌·秋歌》全诗
【唐】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译文]
长安街头悬挂一轮明月,千家万户一片捣衣声。阵阵秋风吹个不停,声声都是思念边关征人之情。何时才能平定作乱胡虏,丈夫可以归家停止远征?
赏析:
“长安一片月”——写景,给人一片平静之感。
“万户捣衣声”——明月如昼,正好捣衣,声声都寄托着对边关思念的深情,蕴含着相思之苦。这两句,秋月、秋声、秋风织成一种凄凉境界,不见人影,人却在其中,更突显了那任由秋风起,却不息不散的“玉关情”,让人怦然心动。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此句具有社会意义,因为这不但是闺妇的期望,征人的心声,更是劳动人民祈求能过和平生活的善良愿望。
全诗如一幅秋风月夜图,画面唯美,却画外有音。月照长安万户,风送砧声入关,荒寒边月下相思之人在相思,诗境空旷辽远,耐人寻味。
【创作背景】
本诗是《子夜四时歌》中的第三首,是李白沿用乐府旧题创作的新词,具体创作时间不详。
【趣味拓展】
1、唐朝科举上承隋制,又别有发展创新,在科举的历史上有重大影响,但是与明清那种科举,却还有很大的差别。唐代比较自由,一般只在几个大区稍微认真地选拔一次,合格者便可直接参加“省试”,省试名义上是由尚书省主持的全国性考试,相当于后来的“会试”,其录取人选与各人的名次全由知贡举一人确定。知贡举一般是三年一换的,也有时一年一换,各人的学识、品性、心态不一,当然也就不可能有个统一的标准。而且考卷不糊名,有时尚未开考,而名次已定,更有强要状元、自定状元的。各个时代都有黑幕,唐朝也无法例外。
2、唐代对于宵禁这件事一点都没有宽容的余地,反而还制定了非常严格的系统和规定。在唐朝时期,每个城市的主干道上都会有一个鸣街鼓,只要宵禁的时间一到,便会敲击鸣街鼓。这时候城门和宫门都会关闭,百姓也都必须回家。鸣街鼓就是宵禁开始和结束的铃声,所以也只有在白天才能看到街上车水马龙的景象。不过在一些特殊日子宵禁会被解除,那就是每年正月十五的上元节,也叫元宵节。到了元宵节这一天,全国百姓有三天时间可以在夜间自由活动,而不用遵守宵禁的规定。很多皇帝也喜欢在这个节日出宫游玩。但唐朝前期宵禁较为严格,中后期逐渐宽松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