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端
当前位置: 91开学网

 > 

知识点

 > 

人文地理

 > 

朝三暮四和朝秦暮楚的区别

朝三暮四和朝秦暮楚的区别

2024-01-26 14:10:01 753浏览

有个成语叫做“朝秦暮楚”,原来是指在春秋战国秦国和楚国边境上的小国,一时倾向秦国,一时又依附楚国,比喻人反复无常。朝三暮四是汉语的一则成语,出自《庄子·齐物论》。原指玩弄手法欺骗人。后用来比喻变化多端,反复无常。

朝三暮四和朝秦暮楚的区别

1、含义不同

朝三暮四:zhāo sān mù sì,原指玩弄手法欺骗人。后用来比喻常常变卦,反复无常。

朝秦暮楚:zhāo qín mù chǔ,本义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一会儿依附秦国,一会儿依附楚国。比喻反复无常。

2、用法不同

“朝三暮四”多用于贬义,形容人的行为不稳定、不忠诚或不讲信用。“朝秦暮楚”既可以用于贬义,也可以用于褒义,根据语境而定。当用于贬义时,与“朝三暮四”类似,形容人的行为不坚定、反复无常;当用于褒义时,可以形容人的机智灵活、善于随机应变。

朝三暮四的出处

朝三暮四,这则成语,最早出自《庄子·齐物论》。原本讲的是一个聪明人和一群傻猴子的有趣故事,但书中对这个故事只有简单的描述,后来《列御寇·黄帝篇》则对它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全文如下:

宋有狙①公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损②其家口③,充狙之欲。

俄而④匮⑤焉,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先诳⑥之曰:“与若⑦芧⑧,朝三而暮四,足乎?”众狙皆起而怒。

俄而曰:“与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众狙皆伏而喜。

注释

狙:猕猴。

损:减少。

家口:家里人的口粮。

俄而:一会儿,不久。

匮:缺乏。

诳(kuáng):欺骗,哄骗。

若:代词,你、你们。

芧(xù):橡果,也叫橡实、橡子,是橡树的果实。

关于“朝三暮四”的寓言,《列子·黄帝》是这样说的:宋国有一养猴的老人,家里养了成群的猴子。老人非常喜欢猴子,能善解猴意,而猴子也能善解人意。养猴的开销很大,但老人与家人宁愿自己省吃俭用,也要保证猴子的食物。不久,老人家里实在不景气,粮食短缺,于是,想减少猴子的口粮,由敞开供应改定量供给。但老人又怕猴子不服从自己的新规,于是就哄猴子说:“给你们的橡实,早上三颗、晚上四颗,够吗?”猴子们听后都站了起来,十分恼怒。老人见气氛不对,改口又说:“那就这样,给你们的橡实,早上四颗、晚上三颗,够了吧?”众猴听后很高兴,趴在地上表示顺从。

故事寓意

不管是早上三个果子还是早上四个果子,猴子们每天得到的果子总数是一样的。猴子们只看到了眼前的利益,却没有意识到总数并没有改变。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面对问题时我们不能只看表面,要深入思考了解问题的本质,这样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同时我们也不能被眼前的利益所迷惑,要有长远的眼光从整体上考虑问题。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清本质,因为不论有多少种本质只有一种。

朝秦暮楚的出处

朝秦暮楚这个成语出自于宋·晁补之《鸡肋集·北渚亭赋》:“托生理于四方,固朝秦而暮楚。

公元前475年,中国进入了战国时代。从这一年开始,到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全国为止,期间254年,战乱不止,故称这一历史时期为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之间你争我斗,到处爆发战争,形成了比较大的7个诸侯国,即秦、魏、韩、赵、楚、燕、齐,有”战国七雄“之称。在这七个国家当中,以秦国和楚国的势力最为强大。

战国时代,秦楚相争频繁,各诸侯国视利害所重,时而助秦,时而事楚,不知道到底忠于哪个国家。从地域上来说,以韩、赵、魏为主,从燕到楚,南北合成一条纵线,东抗齐或西抗秦是为合纵,东连齐或西连秦,东西连成一条横线,进攻其他弱国是为”连横“。秦国在战国后期通过变法逐渐强盛,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势力。而东方六国为抗击秦的攻势,曾一度”合纵“攻秦,使秦国受挫,放弃了一些占领地。但”合纵“却不能善始善终,最终被秦的”连横“政策各个击破。”合纵“、”连横“的斗争持续了很长时间,各国时而追随秦,时而又追随楚,反复无常,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朝秦暮楚“故事的由来。北宋才子晁补之,将这种现象概括为”朝秦暮楚“。

故事感悟

朝秦暮楚的故事,在历史长河中并非罕见,它揭示了战国时代诸侯国之间相互倾轧,权谋交织的复杂关系网。在那个人人自危的年代,弱小国家的君主往往需要在更强大的国家之间寻求平衡,以保全自身的统治地位和国家的独立性。这种政治行为,虽带有一定的无奈,但也是为了生存的权宜之计。

我们通过朝秦暮楚的故事,可以窥见战国时代政治生态的一个缩影,同时也反思历史进程中忠诚与背叛、自保与变节的复杂边界。这一成语不仅描述了个人在动乱时期的命运多舛,也提醒人们在变幻莫测的政治局势中,如何保持自身定位与策略的调整,始终是值得深思的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