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端
当前位置: 91开学网

 > 

知识点

 > 

英语词汇

 > 

湖光秋月两相和是哪个风景区

湖光秋月两相和是哪个风景区

2024-01-24 16:32:24 278浏览

“湖光秋月两相合”一句出自于唐朝刘禹锡的《望洞庭》,从诗名上就不难看出,这首诗所描写的是哪个风景区。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深入了解洞庭湖,共同品析鉴赏这首名诗,体会诗人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湖光秋月两相和是哪个风景区

湖光秋月两相和指的是岳阳楼洞庭湖风景名胜区

洞庭湖,这颗镶嵌在中国南方的璀璨明珠,是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位于湖南、湖北、江苏三省的交界处。它是中国南方最大的内陆湖泊,如同一个安静的仙子,横卧在长江的臂弯里。它的美丽和神秘,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探访。

洞庭湖不仅是自然风光的美景,更是人文精神的汇聚。它见证了历史的沧桑,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洞庭湖是长江流域重要的调蓄湖泊,它的强大蓄洪能力曾使长江无数次的洪患化险为夷,保护了江汉平原和武汉三镇的安全。这里也是历史上重要的战略要地,是中国传统文化发源地之一,湖区名胜繁多,以岳阳楼为代表的历史胜迹是重要的旅游文化资源。

在洞庭湖畔,临湖石壁上仍可见一石印,长1米,宽0.8米,字迹依稀可辨,似是“永封”二字,俗称为“封山印”。传说秦始皇当年巡狩天下,船过君山时下令于石壁上刻封山令所留。柳毅井,是后人演绎唐人李朝威所写《柳毅传》的故事开凿的。

湖光秋月两相和全诗以及译文: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译文】

洞庭湖的水色和秋天的月色交融在一起,互相辉映,显得那么和谐。无风的湖面平静得如一面没有经过打磨的铜镜。从远处看,那月下洞庭湖里苍翠的君山,就好像白银盘里盛放着的一枚青螺。

湖光秋月两相和全诗赏析:

首句描写澄彻空明的湖水与素月青光交相辉映,俨如琼田玉鉴,是一派空灵、缥缈、宁静、和谐的境界。表现出天水一色,玉字无尘的融和画面。“和”字下得工炼,表现出了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融和的画境。而且,似乎还把一种水国之夜的节奏——演漾的月光与湖水吞吐的韵律传达出来。

第二句描绘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宛如未经磨拭的铜镜。“镜未磨”三字十分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安宁温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因为只有“潭面无风”,波澜不惊,湖光和秋月才能两相协调。否则,湖面狂风怒号,浊浪排空,湖光和秋月便无法辉映成趣,也就无有“两相和”可言了。

第三、四句诗人的视线从广阔的湖光月色的整体画面集中到君山一点。在皓月银辉之下,洞庭山愈显青翠,洞庭水愈显清澈,山水浑然一体,望去如同一只雕镂透剔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诗人笔下秋月之中的洞庭山水变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美术珍品,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白银盘里一青螺”,真是匪夷所思的妙句。此句的擅胜之处,不止表现在设譬的精警上,还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寄托了诗人高卓清奇的情致。在诗人眼里,千里洞庭不过是妆楼奁镜、案上杯盘而已。举重若轻,自然凑泊,毫无矜气作色之态,这是十分难得的。把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得这样亲切,把湖山的景物描写得这样高旷清超,这正是诗人性格、情操和美学趣味的反映。没有荡思八极、纳须弥于芥子的气魄,没有振衣千仞、涅而不缁的襟抱,极富有浪漫色彩的奇思壮采。

湖光秋月两相和是谁写的?创作背景是怎样的?

刘禹锡:字梦得,河南洛阳人,自称“家本荣上,籍占洛阳”,又自言系出中山,其先为中山靖王刘胜(一说是匈奴后斋)。唐朝时期大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望洞庭》是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年)秋刘禹锡赴和州刺史任、经洞庭湖时所作。刘禹锡在《历阳书事七十韵》序中称:“长庆四年八月,予自蔓州刺史转历阳(和州),浮眠江,观洞庭,历夏口,涉涓阳而东。”刘禹锡贬逐南荒,二十年间去来洞庭,据文献可考的约有六次。其中只有转任和州这一次,是在秋天。而此诗则是这次行脚的生动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