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端
当前位置: 91开学网

 > 

知识点

 > 

史学热点

 > 

春江水暖鸭先知的下一句是什么

春江水暖鸭先知的下一句是什么

2024-01-23 17:19:43 1689浏览

春江水暖鸭先知这句话意为鸭子常年在水中生活,它们可以最先察觉初春江水的回暖。这是一首苏轼题写朋友画的诗,全诗清浅却受人喜爱,该因为这里面蕴含了美好的春天生机,展现出一幅清新自然的生活场景。

春江水暖鸭先知的下一句是什么

春江水暖鸭先知的下一句是:蒌蒿满地芦芽短。出自宋代的著名文学家苏轼的千古名篇《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译文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苇也开始抽芽,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创作背景

苏轼这首诗写于公元1085年,也就是大宋元丰八年。王安石变法失败,昔日重臣重新被重用,苏轼从黄州(今湖北黄冈)调回京都开封。

苏轼之所以补贬黄州,是因为有名的“乌台诗案”。苏轼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和,又看到变法中的弊端,因此以诗文批评和讽谏,于是遭御史台官员弹劾,元丰三年,也就是1080年被流放黄州。

也就是说,时年四十岁苏轼写这首诗的时候刚刚经历了五年的流放生活。

黄州的生活是怎样的呢?当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但实际上是一个根本无足轻重的闲职,没什么收入,一家人的生活非常艰难,需要自给自足。苏轼不得不带着家人开荒种地,自食其力。他开荒种地的地方叫东坡,苏东坡这个名字正是由此而来。

春江水暖鸭先知赏析

我们来看看这首诗,苏轼在回京途中逗留江阴看到惠崇和尚的画作《春江晓景图》,画作共两幅,一幅是鸭戏图,一幅是飞雁图。于是写下两首题画诗,即《惠崇春江晓景》二首。我们来说鸭戏图这首诗是怎样描绘春景的。

首句“竹外桃花三两枝”,苏轼便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春天桃红竹绿的美丽画面。它的意思是说,隔着翠绿色的竹子向外望去,几枝桃花正在摇曳着身姿,桃红竹绿,春意喜人。从这句诗的意思来看,苏轼还表明了季节,是在春寒刚过,还不是桃花怒放的时候,但是春天的无限生机已经表现了出来。

次句“春江水暖鸭先知”,即在江水中嬉戏的鸭子,最先察觉到了春天江水的回暖。从视觉上看,苏轼是由远及近,从江岸写到江面。从表达的意思来看,这里同样也点明了季节是在早春,与首句中的桃花“三两枝”相呼应。另外,苏轼这里还凝聚了自己对生活的哲理思索。

我们说鸭子之所以较其他动物先知道春江水暖,便是因为鸭子是常年生活在水中的,只要水不结冰,它便会下去嬉戏。这就告诉了我们:事情无论大小,都要亲历其境,才会有最真实的感受。我们常常会说“一叶落而知天下秋”,鸭下水而知春江暖,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最后两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苏轼依然是紧扣“早春”季节来进行描写。它的意思是说,满地都是蒌蒿,芦苇也开始发出短短的幼芽,正是河豚逆江而上的时候。“蒌蒿”,是一种草名,有青蒿、白蒿等。“河豚”,鱼的一种,学名“鲀”,每年春天都会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这里最值得注意的便是最后一句“正是河豚欲上时”。它是原画中没用的,也不是画笔就能简单表现出来的。但是诗可以,苏轼通过自己巧妙的联想,将无声的、静止的画面,转化成了有声的、动态的诗境。不得不说,苏轼在诗歌表现手法上的精妙,及生活中对于自然事物观察的细腻。

综观苏轼的这首诗,无疑就是那种诗情画意完美结合的作品。堪称是古代诗画相结合的典范之作。总的来说,苏轼这首诗,是题画诗中的千古名作,“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美到令人心醉。

苏轼的这首题画诗,运用了以下几种技术手段

1. 自描:苏轼用简练的文字描绘出竹外桃花、春江鸭子、蒌蒿芦笋、河豚等景物,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江南早春的景色。

2. 拟人: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一句将鸭子拟人化,赋予了它们感知江水冷暖的能力,使画面更具生机和趣味。

3. 对仗: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一句中“蒌蒿”对“芦笋”,“满地”对“短”“正是”对“欲上”,对仗工整使诗句更具节奏感和韵律美。

4. 联想:第二首诗通过归鸿联想到北方的鸿雁,深知北方的沙漠多风雪,因此它们才迫不及待地飞回江南,享受这半月的春天。这种联想丰富了诗的意境。

5. 对比:第一首诗描绘了江南早春生机勃勃的景象,第二首诗则联想到北方的朔漠多风雪。通过南北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北方的关切和对南方的喜爱。

这些技术手段的运用,使苏轼的这两首诗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不仅展现了江南早春的美丽景色,还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观察和对生活的热爱。

苏轼简介

苏轼的一生,既受命运眷顾,又受命运摧残。

他的少年时光,无忧无虑,骑马射箭,吟诗作赋,放浪形骸之外,可谓是豪情万丈。

23岁,他步入官场,先后做了几年地方官,政绩显著,深得百姓爱戴。

30岁,他进京赶考,一举中榜,随后被任命为凤翔府判官,这是他政治生涯的起点。

然而,好运并没有一直伴随着他。

在他34岁那年,他的父亲苏洵病逝,他悲痛欲绝,回家守孝三年。

守孝期满后,他回到朝廷,却发现自己的政见与当朝宰相王安石不合,于是他上书皇帝,请求外放做官。

他先后到杭州、密州、徐州等地担任地方官,虽然政绩不错,但他的一些言论也引起了一些人的不满。

在他40岁那年,他的妻子王弗去世,他非常伤心,写下了很多感人的诗篇。

在他44岁那年,他的母亲也去世了,他再次回到家乡,为母亲守孝。

在他50岁那年,他被调回朝廷,担任翰林学士,但他的一些政见仍然不被朝廷采纳。

在他60岁那年,他被贬到湖北、湖南一带做官,这是他政治生涯中最困难的时期。

在他65岁那年,他的弟弟苏辙也被贬到湖北、湖南一带做官,他们兄弟两人互相支持,度过了这段艰难的时光。

在他70岁那年,他被召回京城,担任翰林学士知制诰,但他仍然坚持自己的观点,不愿向别人屈服。

在他75岁那年,他再次被贬到杭州做官,这是他政治生涯中的最后一次贬官。

在他80岁那年,他因病去世,享年64岁。

虽然他的一生经历了很多挫折和困难,但他一直保持着乐观向上的心态,留下了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位伟大诗人和文学家。

他的作品包括《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等,这些作品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他的文学成就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的一生告诉我们,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都要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相信自己能够战胜一切困难。

苏轼的千古名句,你最钟爱的是哪一句

“腹有诗书气自华”

治平元年(1064),苏轼科举考试中举后“三年京察”,此后被罢官返回汴京,途径长安时与好友董传临别留赠,写出了“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千古名句。

《和董传留别》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

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熙宁四年,他赴杭州,担任通判,写下大量歌咏西湖美景的诗歌,《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就是其中最为脍炙人口的一首。

清代学者王文诰称赞这首诗“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全诗不写西湖一时一地之景,而是全面描绘并赋予它生命的色彩。

“人生看得几清明”

熙宁十年(1077年),苏轼赴任徐州,看到梨花盛开,感叹春光易逝、人生如梦。

《东栏梨花》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二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元丰七年(1084),苏轼从湖北黄州改迁河南汝州时,途中寻访弟弟苏辙因而游览庐山,写出了这首亲切自然又耐人寻味的千古名句。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绍圣三年(1096)苏轼被贬广东惠州,通过对岭南风物荔枝的赞叹,来表达自己乐观豁达的心态,同时“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一语双关,反映出他面对出世和入世的两难心境。

《食荔枝二首·其二》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