床前明月光是李白的哪首诗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简单上口,妇孺皆能成诵,是以千余年来流传不衰。李白的《静夜思》创作于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年)九月十五日的扬州旅舍,当时李白26岁。诗人孤身远客,最容易触动旅思秋怀,这首诗便是抒发了诗人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
床前明月光是李白的哪首诗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译文
明亮的月光,洒在床前的窗户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
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静夜思》赏析1
《静夜思》创作于公元726年九月十五日的扬州旅舍,当时李白26岁。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诗人抬望天空一轮皓月,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中外皆知的名诗。这首诗,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只是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绎,千百年来,广泛地吸引着读者。全诗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揭示了作者的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抒发了作者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前两句写作者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后两句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短短四句诗,写得清新朴素,明白如话。构思细致而深曲,脱口吟成、浑然无迹。内容是单纯,却又是丰富的;内容是容易理解的,却又是体味不尽的。作者所没有说的比他已经说出来的要多得多,体现了“自然”“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妙境。
《静夜思》赏析2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诗的前两句,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
首句的口气是十分肯定的,诗人的意识也没有半点模糊,即月亮穿窗人室,照到床前。客游在外,望明月而思乡,诗人们又总是认为“月是故乡明”(杜甫),极易引起思怀念远。在这种情况下,不觉进入睡乡。
夜间醒来,明月俯照床前,故有次句的“疑是”。一个“疑”字点醒读者,是诗人陷入思乡之境中的一种疑似之感。“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漂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第二句堪称妙笔生花,为下面的句子做了过渡。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诗的后两句,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究系何物尚在“疑”中时,他首先便去“举头”,一阵如睡前的乡思涌上来,故又“低头”,这时他才完全清醒了。“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而“思”字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一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一个久客思乡,心头慌慌,夜不安枕的游子形象活现眼前!
诗以明白如话的语言雕琢出明静醉人的秋夜的意境,看时脱口而出,实则精致深曲。它不追求想象的新颖奇特,也摒弃了辞藻的精工华美;它以清新朴素的笔触,抒写了丰富深曲的内容。境是境,情是情,那么逼真,那么动人,百读不厌,耐人寻绎,无怪乎有人赞它是“妙绝古今”。
《静夜思》表达了什么感情
这首诗词写于唐代,作者李白,是唐代最著名的诗人之一。李白是一个豪放派诗人,他的诗作以热情奔放、豪放不羁而闻名。《静夜思》是他最知名的作品之一。作者通过描写在寂静的夜晚,一个人独自思念故乡的情景,表达了他对故乡的眷恋和思念之情。诗词表达了一种深沉而朴素的情感,借助具体的物象来展现作者内心的独白。作者通过“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描写,以寥寥数语勾勒出一个人静静地坐在床前,眺望明亮的月光下思念着故乡的画面。这种简约而富有意境的描写方式,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
李白在“床前”如何“举头望明月”
在古人的语境中的“床”,并不是现代人理解的睡觉的地方,而是支撑物的泛指,比如井床(井边的围栏)。李白《静夜思》里的“床”正是“井床”。
中国古代是农耕文化,井水是非常宝贵的资源,所以,古人的院子里一定会有一口井。有一句成语叫“背井离乡”,可见“井”在人们心中的地位,甚至大过了土地。
古人打水的时候,在井上有一个辘轳,辘轳底下要有个支架,它是用来支撑辘轳的,这个支架就是井床。井床一般是用石头砌成,所以也叫“银床”。在月光下,白茫茫的一片,看上去就像下了霜一样。
李白伸手去抓井绳打水,身体连一丝力气都没有,他抬起头想找人帮忙,此时是深夜四下无人,只有山上一轮明晃晃的月亮。李白心想:“如果有个人能帮一把该多好啊!”
李白简介
李白,字太白,陇西郡成纪县人。西凉武昭王李暠九代孙。先世相继为官,各代均为显宦。中世无辜遭谴,贬谪迁居条支,改变姓名。但自李白之前五代,全为平民,家道中落,令人叹惜。中宗神龙初年,逃回蜀地,恢复原姓而李白出生。临产之夜,其母梦见太白星,所以生下来取名为白,而字以太白。当世人赞李白为太白星精,可说与其出生之兆相符。
首先,他的一生经历了辗转多地的旅行和风云变幻的官场生涯。他游历过许多名山大川,领悟了自然的奇妙与壮丽,这些经历为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其次,李白的诗歌风格独具特色。他的诗作描绘了壮丽的山水、豪放的胸怀和奔放的情感。李白的诗歌充满了豪情壮志和不拘一格的风采,通过对自然的描写、对社会现象的观察以及对人生的思考,展示了他卓越的艺术才华和独特的个性。
第三,李白在诗歌创作上取得了非凡的艺术成就。他的诗歌作品数量庞大,其中不乏佳作。他的作品以豪放奔放、意境深远为特点,形式包括长篇叙事诗、诗集以及各类短诗。他的作品情感丰富,意境独特,语言优美,文字流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然而,在历史上,李白的诗仙地位也存在一定的争议。一方面,有人认为他的作品过于放浪形骸,缺乏严谨的思考和深度的表达,在艺术上并不算得上最高水准。另一方面,也有人认为李白在艺术上的独创性、豪放奔放的风格和诗歌对后世的影响,足以使其被尊称为诗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