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的主人公是谁
《活着》是余华最知名的作品之一,讲述了在大时代背景下,随着内战、三反五反、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社会变革,徐福贵的人生和家庭不断经受着苦难,到了最后所有亲人都先后离他而去,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的故事。深受人们爱戴,并极度的引发了人们的思考。
活着的主人公是谁
《活着》的主人公叫徐福贵。整篇小说,通过自述的方式,讲述了徐福贵跌宕起伏的一生。国家的命运,总是和每一个家庭紧紧相连,在《活着》中,也深刻体现了这一点。富贵的一生,是那一代人的一生。也许很多会说,富贵的一生经历了太多的痛苦,但在那个年代背景下,像富贵一样惨的人,甚至比他更惨的人,都不在少数。至少在最后,富贵还有一头老牛为伴,还能在夕阳树荫下,回首一生。
年轻时候的富贵,是那个年代的富二代。生在地主家庭,家底殷实。富不过三代,整日游手好闲、浑浑噩噩的富贵,终究败完了家底。输光所有财产,卖田卖地抵债,父亲气死,妻子无奈回娘家,一瞬间,富贵的天,塌了。
从少爷变成佃农,有钱能使鬼推磨,无钱处处受折磨。幸而还有母亲、凤霞相伴,生活总也有个盼头。因为还有家人,一无所有的富贵选择了从头再来,逐步挑起生活的担子,也饱尝了生存的艰辛。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地生活,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美好。生活担子,压弯了富贵的腰,而当他以为一切就这样平静的走下去时,时代对这个家庭的影响,就从此刻开始了。
兵荒马乱的年头,富贵被抓了壮丁。历经苦难,死里逃生的他回到家乡,已经又是另一片天地。土地上交,吃大锅饭,大炼钢铁,打击资本主义……那个年代的每一个家庭,或多或少的经历了这一切,而这一切,也深深地影响着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小家,都是大家地缩影。
平静地生活总是短暂的,悲剧时时刻刻都在上演。为救难产失血过多的县长夫人,富贵的儿子因抽血过量而亡;凤霞因高烧变成哑巴,好不容易找了一个丈夫,过了一段时间小日子,又因为难产而死,妻子的身体,撑到最后也没能活下来。同一个医院的同一个停尸房,富贵失去了儿子、女儿、妻子……他所能失去的一切,都失去了,人世间所能提及之痛,他全部经历了。这对很多人而言,是无法承受之痛,也许早就没有了活下来的勇气,但富贵却倔强的活着。
生活自然是不易的,不然为什么叫生活呢。人的一生,总是要经历悲欢离合、生离死别,重要的是,我们都还活着。活着,有个念想,有个盼头,就是最为幸福的事情。悲剧的另一面,是珍惜当下。
活着的人物角色介绍
1、徐福贵
徐福贵原本是地主家的公子哥,败光了所有家产,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而一蹶不振,他租地种庄稼,穿粗布衣,成了一个真正的农民,开始和家人过上了实实在在的庄户日子。但不幸的是他的家人相继去世,只剩下徐福贵一个人。面对命运一次又一次的打击,徐福贵并未选择低头,而是用一种乐观、豁达的态度去忍受生命中的苦难,坚韧地活着。福贵从一个混沌无知、毫无德性的浑少年到超越功利、生死,最后变成一个超脱生死的人。
2、陈家珍
陈家珍是徐福贵的妻子,她勤劳、善良、逆来顺受。陈家珍原本是陈记米行的千金,嫁给徐福贵之后就不得安生;徐福贵天天沉迷吃喝玩乐,败光家产后她也不离不弃,没能与其“同甘”,却心甘情愿“共苦”。在徐福贵被抓去做壮丁的两年里,她独自撑起飘摇的家,最后因病去世。陈家珍用其柔弱的身体承受了生活所加诸的种种苦难,有着宽容与坚忍的特点,在她的身上体现着中国女性所最为真挚的情感。
3、徐凤霞
徐凤霞是徐福贵的长女,像她的母亲陈家珍一样勤劳、善良,每天努力干活。徐凤霞七八岁时发了一场高烧后聋哑了,十七岁时为了省钱供弟弟读书被送走,后来自己跑回家,徐福贵也不愿再把她送回去。经过村里队长介绍,徐凤霞与万二喜结婚,不久因难产生下万苦根后大出血而死。
徐凤霞在其短暂的一生当中几乎将人生的全部悲苦都经历了一番:疾病、贫苦、离散与死亡。徐凤霞面对这样的磨难,她无法用声音去表达,只能默默地、一次又一次地流下辛酸的泪水,以这种无声的方式哭诉自己的苦难与悲情。
4、徐有庆
徐有庆是徐福贵的小儿子,他单纯、善良、懂事、勤快。徐有庆每日早起割草喂家中的两头羊,喂完才急忙去上学,即使是办起人民公社之后这两头羊充公了,他依旧割草喂养。除了喂羊,徐有庆还要干自留地中的活,他每日往返于城里的学堂,还要兼顾干活,就这样练就了他的跑步速度。当学校校长,也是县长的妻子难产时,学校集合学生去献血,徐有庆跑得很快第一个到了医院,验了许多人只有他的血型合适,医院里的人为了救县长的妻子,硬生生把徐有庆抽血抽死了。在苦难的家庭背景成长下的徐有庆,自小比同龄人多了一份成熟和善良。
5、万二喜
万二喜是徐凤霞的丈夫,是一个好女婿,忠厚老实、孝敬父母、与妻子恩爱相守。风风光光地迎娶了徐凤霞,直到多年以后,仍旧有人记得徐凤霞出嫁时候气派的场景。万二喜婚后十分心疼妻子,但不久徐凤霞就难产而死,留下了万苦根,万二喜独自抚养万苦根长大,万苦根四岁时,万二喜在搬运工作中被两排水泥板夹死。
6、万苦根
万苦根是徐凤霞和万二喜的儿子,因为生下来母亲就去世了,一直都是父亲抚他。苦根懂事、可爱,给徐福贵苦难的一家带来了新生的希望,但因为家里贫困,很少吃豆子,后因为福贵的粗心,吃豆子过多而死。
7、“我”
我是小说最早出场的人物——采风人,既是故事的倾听者,也是故事的推动力,成为了旁观者故事的合音。到农村采风的年轻人在初夏下午傍晚听老人福贵回忆人生,讲述自己一生的图景。因为采风人的出现,福贵有了想要说话的欲望,以旁观者的视角解读福贵的感情,从这一角度让福贵的人物形象变得丰富。
8、春生
春生是福贵在国民党军队时的战友,聪明有胆识,为人讲义气。在打仗时和福贵关系最好,在战斗被围时能想到用胶鞋来煮米饭,在寒冷的夜里去死的兵身上扒衣服取暖,福贵快饿死的时候爬出坑道给他找饼吃,两人一起经历了战争的艰难;后面加入了军队,解放后成为了县长,之后被打成走资派并遭到批斗,不堪重负下离开这个世界了。
活着赏析
《活着》既让我们看到了活着的艰难。活着的困惑:也让我们理解了活着的可贵。活着的必要。存在的价值。让我们坚定了活着的毅力和信心。如作者在序中所言:《活着》讲述了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就像中国的一句成语:千钧一发。让一根头发去承受三万斤的重压。它没有断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在这篇小说中。作者触及到普通中国人积极的生存意识、生命意识。生命的意义即在于生命本身存在的价值,它来自”活“。也就是说,”活“的意义只有到这个人世间去寻求。”活“在这里便是挣扎奋斗和这种挣扎奋斗的成果和胜利:终于活下来了。”活着“便是全部意义。
活着是一个永不变的主题。在《活着》中,我们看到一个人生命中有太多的苦难和意外,其中死亡是主旋律。但主人公福贵在苦难和意外中并没有倒下。而是努力又淡然地活着。富贵所经历的苦难,所面对的亲人的死亡。直至最后只剩下自己一人。这里面的惨烈本来是不亚于余华小说中的任何一个人的。但余华成功地为富贵找到一条缓解苦难的有效途径——忍耐。没有血泪的控诉。没有撕心裂肺地尖叫。甚至都没有愤怒。有的只是福贵在生活中磨练出来的无边无际的忍耐包容着一切。以致再大的苦难来临,福贵也能将它消解。
活着作者简介
余华,1960年4月3日生于浙江杭州,浙江省嘉兴市海盐县人,中国当代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委员会委员。
1978年,高考落榜后进入卫生院当牙科医生。1983年,发表首部短篇小说《第一宿舍》。1987年,发表《十八岁出门远行》《四月三日事件》《一九八六年》等短篇小说,确立了先锋作家的地位;同年,赴北京鲁迅文学院进修。1990年,首部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出版。1992年,出版长篇小说《活着》。1995年,创作的长篇小说《许三观卖血记》在《收获》杂志发表。1998年,凭借小说《活着》获得意大利文学最高奖——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
2003年,英文版《许三观卖血记》获美国巴恩斯·诺贝尔新发现图书奖。2004年,被授予法兰西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2005年至2006年,先后出版长篇小说《兄弟》的上下部,该书因极端现实主义的写作,曾在中国引起争议。2008年5月,出版随笔集《没有一条道路是重复的》;10月,凭借小说《兄弟》获得法国国际信使外国小说奖。2013年,发表长篇小说《第七天》,并凭借该书获得第十二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作家奖。2015年,出版首部杂文集《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2018年1月,凭借小说《活着》获得作家出版社超级畅销奖;7月,出版杂文集《我只知道人是什么》。2021年,出版八年来的首部长篇小说《文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