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端
当前位置: 91开学网

 > 

知识点

 > 

作文范文

 > 

掩耳盗铃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掩耳盗铃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2024-01-22 17:24:57 778浏览

原为“掩耳盗钟”,把耳朵捂住偷铃铛,以为自己听不见,别人也会听不见。比喻自己欺骗自己的掩饰行为。这个故事背后蕴含的道理非常深刻,而且对现代社会有着重要的启示。该成语最初出自《吕氏春秋·自知》,其原文如下:

掩耳盗铃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原文

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锤毁之,钟况然有声。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也!

翻译

范氏逃亡的时候,有个人趁机偷了一口钟,想要背着它逃跑。但是,这口钟太大了,不好背,他就打算用锤子砸碎以后再背。谁知,刚砸了一下,那口钟就“咣”地发出了很大的响声。他生怕别人听到钟声,来把钟夺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两只耳朵紧紧捂住继续敲害怕别人听到钟的声音,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捂住自己的耳朵就以为别人也听不到了,这就太荒谬了。

作品简介

《掩耳盗铃》是先秦政治家、思想家吕不韦的一篇短文,此文是含有讽喻或明显教训意义的故事,是文学体裁的一种。它的结构简短,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

掩耳盗铃寓意

“掩耳盗铃”这个成语告诉人们:凡是要客观存在的东西,它不会依人的主观意志而改变,就如钟的响声一样,只要人碰了它,不管是否捂住耳朵,它都是要发出声音的。现实中,也不乏有人对客观存在的现实不正视、不研究,采取闭目塞听的态度,以为如此,它就不存在了,这和“掩耳盗铃”一样,都是极端的主观唯心主义——唯我论的表现。如果对客观存在的现实不正视、不研究,采取闭目塞听的态度的话,其结果只能是自食苦果。

对现代社会的影响:这个成语在当今社会依然有着广泛的应用和深远的影响。它提醒人们不要自欺欺人,不要试图掩盖事实或真相。在商业、政治、人际关系等各个领域,都存在试图掩盖问题或真相的行为。但这种行为往往会适得其反,因为事实终究会被揭示出来。此外,“掩耳盗铃”还提醒我们要有自知之明,要正视自己的不足和错误,勇于承认并改正。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成长和进步。

如何避免“掩耳盗铃”

1. 保持清醒:在面对问题和挑战时,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被情绪和主观感受所左右。要客观地看待问题,理性地分析问题。

2. 勇敢面对:当我们遇到困难时,不要逃避,要勇敢面对。只有面对问题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才能真正克服困难。

3. 寻求帮助:有时候我们自己无法解决问题,这时候就需要寻求他人的帮助。向他人请教、寻求建议,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解决问题。

4. 不断学习:学习是我们避免“掩耳盗铃”的有效途径。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和思考,才能真正掌握知识,才能避免因为主观感受而做出错误的判断和决策。

《掩耳盗铃》出处

故事出自于我国古代的一本书《吕氏春秋·自知》,名誉上的作者是战国时期的商人、政治家和思想家吕不韦。

“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锤毁之,钟况然有声。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原文中是“钟”,“钟”和“铃”同属古代打击乐器,而“钟”在后世中不常见,所以后人改为《掩耳盗铃》。

吕不韦是商人、政治家和思想家,不是文学家,《吕氏春秋》这部书是由吕布韦的问客们编著而成。吕不韦让门客们编著这本书有着他自己的政治目的。

《吕氏春秋》这本书以道家思想为基础,汇百家思想于一炉,兼而有之。

吕不韦是想影响当时或后世的执政者能按照他的思想治理国家。吕不韦曾创造投资一“异人”而得一国的投资神话,为后世津津乐道,他主持编著《吕氏春秋》同样是用“奇货在居”的策略而欲达最终目的得万世之国。可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吕不韦一手扶持上位的始皇帝并没有按他的思想执政,也实在令人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