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端
当前位置: 91开学网

 > 

知识点

 > 

诗词大全

 > 

锄禾日当午的诗名叫什么

锄禾日当午的诗名叫什么

2024-01-22 17:23:44 438浏览

悯农相信无数人都背过,它被作为思想教材选进过小学的教科书。透过这首诗,仿佛看到农民终年辛勤的景象。“盘中餐”一词,给人们以启迪,引人去思索其中的道理,从而使那些不知珍惜粮食的人受到深刻的教育。

锄禾日当午的诗名叫什么

锄禾日当午的诗名叫《悯农(其二)》,《全唐诗》收录这两首诗时,将他们放在李绅的名下,并且注明为“《古风二首》又称为《悯农二首》”。这两首诗都非常有名,在流传的过程中,人们为了区别他们,往往将取它们的前两个字为题,分别叫做《锄禾》和《春种》。

这种取名的方法是没有问题的,很多诗词都是如此。比如李商隐的代表作《锦瑟》,有人就认为原来是无题诗,只是因为全诗开篇二字为锦瑟而得名。

以前的教材,大概首先就是出于这个原因,直接将其定为《锄禾》。后来改为《悯农》,是有据可查的,是对历史的尊重,这也是教材编写组不断自我否定,自我提高的过程。

《悯农(其二)》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译文

农民在正午烈日的暴晒下锄禾,汗水从身上滴在禾苗生长的土地上。

又有谁知道盘中的饭食,每颗每粒都是农民用辛勤的劳动换来的呢?

写作过程

有一年夏天,李绅回故乡亳州探亲访友。恰遇浙东节度使李逢吉回朝奏事,路经亳州,二人是同榜进士,又是文朋诗友,久别重逢,自然要盘桓一日。这天,李绅和李逢吉携手登上城东观稼台。二人遥望远方,心潮起伏。李逢吉感慨之余,吟了一首诗,最后两句是:“何得千里朝野路,累年迁任如登台。”意思是,如果升官能像登台这样快就好了。李绅此时却被另一种景象感动了。他看到田野里的农夫,在火热的阳光下锄地,不禁感慨,随口吟道: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作品赏析

诗歌的第一句“锄禾日当午”,描绘了农民在烈日当空的中午时分,依然在田间劳作的场景。第二句“汗滴禾下土”,则表现了农民们辛苦劳动后,汗水滴落在土地上,与禾苗一同生长的情景。他们的汗水与土地融为一体,体现了他们的辛劳和付出。这样的描写,让人感受到农民劳作的艰辛,也让人对他们的辛勤付出产生了更深的敬意和同情。这两句简洁而生动地描绘了农民的艰辛生活和付出。

第三句“谁知盘中餐”,则是表达了一种对人们用餐时的常见心态的反思。这句话的意思是,人们常常不珍惜粮食,没有意识到这背后是农民们付出的艰辛劳动。最后一句“粒粒皆辛苦”,则是对农民们辛勤劳动的赞美和感谢,每一粒粮食都是他们的辛苦付出和汗水的结晶。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是整首诗的精华所在。通过这句诗,诗人想要告诉读者,农民们的辛苦劳作不仅仅是为了自己的生计,更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在农民辛勤劳作的背后,是我们每个人餐桌上的美食和丰盛。

整首诗语言简练、朴实无华,却寓意深刻,表达了作者对农民的同情和尊重。这首诗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和人民的苦难,而且也提醒人们要珍惜粮食,感恩农民的辛勤付出,推动社会公平和谐发展。

李绅通过这首诗,用自己的笔触传递了对劳动人民的真挚情感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关注。这首《悯农》也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对于后世的诗人和文学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者简介

悯农的作者名叫李绅,出生于772年,他所生活的时代并不太平。从安史之乱爆发后,唐朝就再也没有稳定过,在衰败的趋势上一去不复返。本来李绅的家境尚可,他的曾祖父是曾经的中书令李敬玄,然而他的父亲在他六岁那年病逝。年幼的李绅只能跟着母亲生活,孤儿寡母的生活过得有多艰苦可想而知,不过他的母亲还是尽力让他读书。

李绅最著名的作品是《悯农》,其中“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等句描写了农民在田间辛勤劳作的情形,深深打动人心,成为小学语文课本。当时的人们看到这首诗,自然会认为作者李绅是个节约的人。但事实上,李绅晚年的生活已日益奢靡。

有记载显示,李绅曾大办宴席,请当时着名诗人刘禹锡赴宅作为客人。席间,李绅吩咐伶人献艺,酒过数巡后又把伶人赠送给刘禹锡。这引起刘禹锡的不满,他即席赋诗讽刺李绅“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

此外,李绅嗜吃鸡舌的习惯也十分出名。他为了吃鸡舌,每次宴请都要宰杀300多只鸡,堆积如山。这种铺张浪费的生活方式,与李绅早年困苦潦倒的岁月判若两人。

造成李绅生活变化的原因,一是他仕途顺遂,官至宰相,收入增加使生活日益富裕。二是他在权力之下,逐渐养成了骄奢的性格。不过,李绅晚年的所作所为,并不能抹杀他早期创作的伟大意义。

《悯农》教育启示

这首诗通过描绘农民在烈日下劳动和汗水洒落禾苗的情景,表达了劳动的艰辛和生活的不易。同时,它也提醒人们要珍惜粮食。因为每一粒粮食都蕴含着农民们的辛勤努力和汗水。

此外,这首诗还告诫人们要尊重劳动,珍惜劳动成果,因为每一份收获都来之不易。作者李绅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和观察,将农民们的辛勤努力呈现在读者面前,并呼吁人们要珍惜粮食和尊重劳动。

这首诗的价值不仅在于它的艺术表现,更在于它的社会教化和道德启示。它让人们深刻地认识到,每一份美好的生活都离不开劳动的付出和辛勤的努力。同时,这首诗也启发人们,要时刻保持感恩的心态。感谢那些为我们创造美好生活的人,包括那些在田野间默默耕耘的农民们。